“孝”是中國人特有的一種文化表現(xiàn),長久的存在于中國的歷史之中,是構建于血緣關系上的一種特殊的情感。傳統(tǒng)中國文化在某種意義上,可稱為孝的文化;傳統(tǒng)中國社會,更是奠基于孝道之上的社會,因而孝道乃是使中華文明區(qū)別于其它文明的重大文化現(xiàn)象之一。
在西方,人們講究獨立,當子女成年后一般不和父母一起居住。但是在中國,養(yǎng)兒為防老的觀念一直都存在。贍養(yǎng)年老的父母是子女應盡的義務,也是晚輩對長輩緬懷感恩之情的一種自然的流露。
“孝”深深的奠基在中國人的道德觀念當中,無疑是中國人心中道德的最低標準。無怪乎很多品牌例如椰導鹿龜酒,養(yǎng)生堂龜鱉丸等在中國市場投放的廣告都以“孝”為主題。
“孝”是一種超越時空的情感,是中國人特有的文化機制。在傳統(tǒng)的中國社會與文化中,孝道具有根源性、原發(fā)性、綜合性,是中國文化的一個核心觀念與首要文化精神,是中國文化的顯著特色之一。
我們從孝的起源到孔子孝道思想的繼承與開展,了解孔子如何去蕪存菁,將殷商迷信的鬼神觀人文化,知道慎終追遠的意義;將周代表面的孝行內(nèi)在化,真誠的孝、親、愛,進而達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這種天下一家的理想境界。這種境界并非不可能,而是需要每個人先放下心中的對待,真心的善待自己的父母,在這個過程中,包容人世間的榮辱得失、稱譏毀譽、吉兇禍福,以平常心看待這些過程。因為我們知道煩惱憤怒并不能解決問題,那就將我們這憤怒無明的心放下,祈求上天來替我們安排,以喜悅的心來面對每一個當下,那么我們的心自然可以達到無限的包容,可以化解人世間一切的不如意。
孝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具有文化之源、社會之基的重要地位,這是有其歷史根源的。孝道具有人民性與封建性、精華與糟粕、歷史性和繼承性的兩重性,其歷史作用也表現(xiàn)出積極與消極的兩面性。
孝之所以成為中國文化的核心,就在于孝是中國文化精神(民族精神)——人文主義的思想淵源,當代社會文化應當努力實現(xiàn)功利主義與人文主義的統(tǒng)一。以孝為基礎的中國人文主義傳統(tǒng)是建構當代社會時代精神的重要文化資源。對孝文化的傳承要有批判和鑒別的吸收和摒棄。
中國是個以“孝”為文化核心的社會,“孝”的觀念規(guī)范著中國人的生命行為和政治方向。它雖然不是宗教,但是具有宗教的功能和價值,甚至超乎宗教 ,成為人生而為人的重要核心思想。最早的“孝”觀念源自上古祭天祀祖的儀式 ,此時先民開始有“報本反始” 的觀念。西周封建制度后,有了宗族制度,產(chǎn)生五倫觀念: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因而“孝道”由此產(chǎn)生 。到了孔子,禮崩樂壞,孔子以“仁”重新賦予禮樂新生命,撥亂反正,將流于形式的孝行內(nèi)省化、人性化,成為人自我實現(xiàn)的重要價值觀。
孝在當代社會,不再具有泛孝主義的地位,而只能重新回到其作為家庭倫理的地位上來,現(xiàn)代的新孝道具有人格平等性、義務并行互益性、注重感情性、強調(diào)自律性等特點,孝對處理當代家庭親子關系,對社會、家庭解決養(yǎng)老問題,形成尊老風尚,建立“不分年齡人人共享的社會”都具有積極的作用,甚至如果能發(fā)揚其衍生意義的積極內(nèi)含,吸取其合理成分,那么對當代社會文明建設、發(fā)揚愛國主義,增強民族凝聚力,振興中華均具有積極價值。孝的培養(yǎng)與實踐是提高當代人道德素質(zhì)的起點。孝是形成現(xiàn)代和諧人際關系的價值淵源,是形成和睦社會風尚、保持社會穩(wěn)定的精神措施之一。孝是愛國心的根源和動力,孝是民族團結、興旺發(fā)達的精神基礎,是中華民族精神和凝聚力的核心。
至少我個人認為一個人不能沒有“孝”,中國也不能沒有“孝”文化。作為現(xiàn)代的人,更應該繼承中國“孝”文化中的精華,并且讓其更具有現(xiàn)代價值。
常言說“百善孝為先,孝為德之本”,“孝”是做人的基礎、道德的根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是社會穩(wěn)定與發(fā)展的精神動力。當前社會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經(jīng)濟利益的驅(qū)使,追逐物欲等思想侵蝕了一些人的頭腦,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日益復雜化,一些人的人生觀、價值觀有了改變,人們對精神層次的追求日益淡化,尊長孝親的傳統(tǒng)美德逐漸缺失,即使有“孝”的意識,也以沒時間、沒精力等各種借口,不能把“孝”付諸于行動,人們思想中的“感恩意識、責任意識、奉獻意識”出現(xiàn)了滑坡現(xiàn)象。市委市政府適時開展的“孝德”教育,目的,就是為了弘揚中國的這種傳統(tǒng)文化,讓每個干部職工在“孝德”教育中心靈得以凈化、啟迪,在實踐中體會、感悟、認同、崇尚“孝德”,在反思自己在尊長孝親、感恩父母的過程中,端正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并將這種感恩之心付諸行動,讓“愛與責任”的體現(xiàn)升華至愛自己的崗位、感恩父母、感恩領導、感恩同事……以實際行動回報父母、回報社會,在實現(xiàn)自己人生價值的同時,最終實現(xiàn)思想境界的升華。
人生在這個世界上,長在這個世界上,都源于父母。曾子曰:“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每個生命從“呱
呱”墜地開始,無時無刻不牽動著父母的心。父母不僅賦于我們生命,撫養(yǎng)我們長大成人,還教給我們做人的道理。是父母的愛、是言傳身教,教我們學會了堅強、記住了寬容、懂得了自制。
為了改善兒女的生存環(huán)境,含心茹苦日夜奔波操勞……伴著我們茁壯成長的是父母日漸衰老,頭發(fā)白了,背駝了,皺紋堆壘爬滿臉頰……兒女成人后相繼踏出家門,成家立業(yè)。俗話說“不養(yǎng)兒,不知父母恩”。當我們長大成人、結婚生子之后,特別是在撫養(yǎng)自己的孩子的過程中,最能感悟到父母的艱辛、父母的無私偉大、不求回報的愛,“烏鴉尚知反哺”,然而,我們捫心自問一下,我們回報父母的又有多少?……不能忘記,父母為了讓我讀好書而省吃儉用;不能忘記父母對我的養(yǎng)育之恩;不能忘記父母的千叮萬囑。
孝德教育讓我真正懂得了如何盡“孝”?而不能有“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待”的遺憾。人生苦短,要懂得及時行“孝”。 “孝”分“小孝”、“中孝”、“大孝”,而“孝”的最高境界是行“大孝”,孟子曰:“幼吾幼及人之幼,老吾老及人之老。”俗話說:“羊知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孝”,只有孝敬父母者,才能懂得“可憐天下父母心”的深刻含義,才能領悟人類生生不息、代代相傳的愛的真諦,才有可能在“老吾老”的基礎上將愛與善擴展到“人之老”,才有可能升華出大愛大善的崇高品格,一個社會,只有人人
善待父母,才能使善良得以弘揚,關愛得以傳遞,溫暖隨處可見,才能不斷走向文明、進步與和諧??梢娦⑹鞘篱g一切美好品質(zhì)的源頭,是“百善之先”。 孝道是做人首要的品德,孔子說,“日三省其身”,我們也要如此,每天反思一下自己的所作所為,勉勵自己,改正自己的言行中的錯誤,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陋室銘中有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雖然房子簡陋,但是因為我品德高尚而不再簡陋。個人品德是一個人的內(nèi)在的涵養(yǎng),這是人性中最有魅力的地方。它不會因為人的貴賤貧窮,漂亮和丑陋而劃分,它無論在什么地方都會發(fā)出它耀眼的光輝。
通過學習,使我不斷反思自己的行為,對自己工作和生活中的過失及時的得以糾正,使自己的思想境界不斷的提高,我一定會以此為契機,把愛與善的種子撒遍人間。讓我們大家一起重塑道德靈魂,使人性的光芒永遠熠熠生輝!
一般人認為,只要對自己的父母克盡奉養(yǎng),就是孝順了.我不反對這種看法,這是孝順了,只是這個孝順只限于父母罷了.雖然這種孝是最基本的,但已是孝了。
但現(xiàn)在,這種看法也許會被人否認,因為許多家長都曾對孩子說:你要真的孝順我,就拿出點成績來.雖然現(xiàn)在已不是什么功成名就、光宗耀祖的時代了,但知識卻是要的,事業(yè)也總是要的。許多貧困山區(qū)的父母寧可累死餓死也要送自己的孩子上學,如果孩子真的能拿出點成績來,那也是可謂盡孝了。
孝順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但是孝順的為什么偏偏只有父母呢.不可否認,是父母給了我們生命,而且養(yǎng)育了我們,也許我們無法報答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所以我們需要盡孝道.但我們又能報答老師的培育之恩嗎?不能.可為什么我們不對老師也盡孝道呢.要知道,是老師給了我們知識,給了我們能力,給了我們機會,在老師的耐心指導下,培養(yǎng)出了大批的人才,我們?yōu)槭裁淳筒粚蠋煴M孝道呢?我們是應該的,我們需要以優(yōu)秀的成績來回報老師的努力,我們需要才華來回報老師的培育,同樣需要以成就事業(yè)來證明自己。
孝道,一個永恒不變的話題,隨著時代的進步,也應該擴大范圍了.也許真的要我們對整個民族盡孝對一切眾生盡孝是大了點,聽起來也覺得十分困難,但是整個民族養(yǎng)育了你,你是應該盡孝的;是許多許多的人給了你一個愛的世界,所以你也是應該盡孝的;是一切的生靈給了你一個美麗的生存空間,所以你也應該盡孝的。
成就事業(yè)方能顯出你的價值.盡你自己的努力,去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輝煌,給生你養(yǎng)你的父母,給辛辛苦苦培育你的老師,給養(yǎng)育了你的整個民族一個滿意的答案,也許這是孝的一種吧。別人給了你,你就應該懂得回報別人,中國有句老話: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對父母的盡忠盡責克盡奉養(yǎng)并不是孝的全部。
成就一番事業(yè),然后在自己的事業(yè)上默默地奉獻,用自己的成績與愛心來回報世界上的種種,這也是孝順了吧!
俗話說:“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敝腥A民族具有孝敬父母的傳統(tǒng)美德,不孝子孫常常被人們譴責。我特別愛讀歷史書,發(fā)現(xiàn)許多皇帝的謚號前都加有一個“孝”字,特別是漢朝的皇帝,如:孝文帝,孝景帝,孝武帝等,它體現(xiàn)出孝道在中國古代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孟郊的《游子吟》曰:“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首詩形象地描述了母愛的博大和無私,父母對兒女的奉獻是不圖回報也是難以報答的。
春秋時期有一個叫穎考叔的小官,有一次,他去見鄭莊公。鄭莊公賞賜他飯食,他把肉片放在一邊舍不得吃。莊公很奇怪,問他是什么原因,穎考叔說:“我的母親從來沒有吃過這么美味的食物,請允許我將它拿回家孝敬我的母親?!鼻f公聽后十分感動:一個小官在美食面前都沒有忘記老母親,穎考叔的故事讓我想起我的一些同齡人,現(xiàn)在的許多孩子看見美食,很少會想到父母。
用經(jīng)濟上的專用語說,父母生我們養(yǎng)我們是一種“投資”,而很大程度上,父母對我們的“投資”多,我們對父母的“回報”少。這是一種“逆差”,既然是“逆差”,為什么父母還要“投資”呢?因為它出于父母對兒女無私的愛。面對這種無私的愛,有一部分人竟然無動于衷。
一本書上說:古人把孝敬父母歸納為“尊親,弗辱,能養(yǎng)”三個層次,尊親是孝道的最高層次,弗辱其次,能養(yǎng)最低?,F(xiàn)在有些人對父母“能養(yǎng)”都不能做到,更別說尊親了,這樣的人有兩種:一種是有錢有勢而忘了本的人;一種是“少壯不努力”,長大后還需要父母來養(yǎng)活的人。
孝敬父母不能僅僅停留在口頭上,要從小做起,從小事做起,只有這樣長大后方能為父母撐起一方晴空。
2月26日,我有幸參加了鐵嶺市教育局組織的孝道文化宣講活動。宣講活動前,鐵嶺市第三中學的學生們?yōu)槲覀儙砹艘欢涡⒌琅錁防收b,讓我們的心靈在中華民族五千年傳統(tǒng)的孝道文化中受到滌蕩。接下來鐵嶺市第三中學郭校長為我們作了題為《弘揚傳統(tǒng)文化,播種幸福人生》的講座,郭校長的報告給與會者帶來了一次精神盛宴,使我們的思想境界再度得到了升華。
常言道:百善孝為先,孝為德之本。孝是做人的基礎,道德的根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是社會穩(wěn)定與發(fā)展的動力。郭校長在宣講中列舉了一些鮮活的事例,有的耳熟能詳,有的未曾聽聞,這些事例都從不同角度闡明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人倫大道理。作為傳播孝道文化前沿陣地的學校,更應該發(fā)揮它的主力軍作用,讓學生在孝道教育中心靈得以凈化、啟迪,在實踐中體會、感悟、認同。反思自己在尊長孝親、感恩父母的過程中的做法,端正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并將這種感恩之心付諸行動,讓愛與責任得到延伸。
愛是博大的、包容的,身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孝不只是對我們自己的父母哪怕是一個電話,一條短信,一聲溫馨的問候,還應是對社會上的老人,從最簡單的如在公交車上給老人讓座,攙扶老人過馬路做起,這樣小小的善舉都是在把孝道傳遞,把文明傳承。孔子曾經(jīng)對他的學生們說過,孝敬父母什么最難,是“色難”,就是不給父母臉色看最難。如果你流露出你的蔑視和不耐煩,這種孝心就是不到位的,因為這會讓父母很不安心。有人認為,買房子、請保姆、吃大餐、去旅游就是孝敬父母。其實,物質(zhì)上給父母的享用,這是底層面的孝;而高層面的孝,應該表現(xiàn)為對父母精神上的敬重和感情上的安慰?!吧y”難在何處?難在很難有一顆恭敬的心,難在沒有一個謙和的態(tài)度。于是“色悅”成了衡量一個人孝心的道德標準。就是說,經(jīng)常對父母微笑,時時恭敬地對待他們,關心他們的物質(zhì)生活和精神生活。每天認認真真看著母親的眼睛,跟父母交談幾分鐘——不嫌棄,不抱怨;想對父母發(fā)脾氣時克制一下,始終和顏悅色對待父母,他們就會生活得開開心心。隨時都給父母好臉色,這是舉手之勞的事情。好臉色不用花錢去買,不用向誰去借,也不用交學費去學,更不需要什么力氣。可現(xiàn)實中不管什么情況下都能做到給父母一個好臉色,又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實,每天給父母一個好臉色,關鍵是心懷感恩之情,多想想長輩們的付出和養(yǎng)育之恩。
宣講活動雖已結束,但孝道仍需傳播。我一定會以此次活動為契機,讓愛與善充滿心間。我會和大家一起努力,共塑道德靈魂,使人性的光芒永遠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