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和自由》讀書心得

| 鄭航0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書心得呢?但是讀書心得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愛和自由》讀書心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愛和自由》讀書心得

《愛和自由》讀書心得(精選篇1)

今年是我走進“愛和自由”教育的第三年。三年后重讀《愛和自由》這本書,可以說是完全不一樣的感受。三年前的我,剛從大學出來參加工作,那時候,對于“教育”兩個字包含的含義,沒有太多的認識和感受,最多也就是:“我要當一個孩子們都喜歡的老師,堅決不打不罵。”對于各種教育理念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淺顯的字面意思上。但是當我第一次讀完這本書后,我的感受是:“這樣的教育狀態(tài)簡直太美好了,我一定要成為這樣的老師?!庇谑菐е鴿M腔熱情與憧憬,化理念為實踐。但是在剛開始的階段,在實施“愛和自由”理念的道路上,當面對孩子各種各樣的問題束手無策時,總會有一種無力感。當時的我,深刻地體會到了“愛和自由”教育理念實踐的困難。

但是我們一邊摸索、一邊學習、一邊前進,我們不停地重讀《愛和自由》,重復地開展讀書分享會,一遍又一遍地分享、討論,每讀一次,都對《愛和自由》有不一樣的理解和感受。書里說,在“愛和自由”的教育理念下,愛表現在:洞察孩子的行為,理解孩子的心理,滋養(yǎng)孩子的心靈,協(xié)助孩子成長,給予孩子能量,允許孩子以其自我的方式成長、發(fā)展,而不是服務于成人的目的。當我們想通了這一點,也就不會像以前那樣焦慮了。愛孩子是需要學習的,學習用正確的、科學的意識取代過去從生活中積累下來的潛意識,然后再把正確的意識變成潛意識。書里也說到“我們都以為自己很愛孩子,都可以想象自己很愛孩子,往往也便認為這就是愛孩子,但是,這和真正的愛孩子是有差別的?;蛟S我們真的需要聽下來看看:我們是不是基于自己的想法,是不是基于自己的恐懼,是不是基于自己的焦慮和習性?!?/p>

如果說從第一次讀《愛和自由》這本書到現在,我得到了什么,我想應該是一種“力量”。一種內心更加從容的力量,以及心態(tài)上的轉變。我們改變了以前那種傳統(tǒng)的固有的語言模式,學會真正地尊重孩子、平等對待孩子。我們學會了自我覺察,學會了真正的理解與傾聽,對自我的接納度提高了。

《愛和自由》讀書心得(精選篇2)

是的,讀書只是一種提升自我的開始。

當我拿起孫瑞雪老師寫的《愛和自由》的時候,我覺得抓住和把握一個兒童的前六年,真的太重要了,我們都以為自己很愛孩子,都可以想象自己很愛孩子,往往也便認為這就是愛孩子,但是,這和真正的愛孩子是有差別的,?;蛟S我們真的需要聽下來看看:我們是不是基于自己的想法,是不是基于自己的恐懼,是不是基于自己的焦慮和習性。

愛就是愛,恐懼就是恐懼,焦慮就是焦慮,認為就是認為,一切如是。我有候就會覺得,我們真的要像孫瑞雪老師說的那樣,學會從一切如是里面將愛剝離出來,那樣的時候孩子才可以真的的接受到愛的禮物。

在今年六月份的時候,我聽過一堂孫瑞雪老師關于《愛和自由》的講座,那時候,對于一切還是很茫然,包括對于孫老師這個人都是一樣的,充滿好奇,可是,當見到她的時候,原來,她給人的感覺不是那么的高高在上,就像我們身邊的一個大姐姐一樣,樸實,真誠,讓人很愿意去跟她靠近和溝通交流,突然讓我想起,她寫在書中的一首最愛的詩:讓我的愛,像陽光一樣包圍著你,而又給你,光輝燦爛的自由。

如果兒童要創(chuàng)造自己,他就必須生活在愛和自由里,他必須擁有時間空間,必須擁有愛的照顧和支持,這樣,他才擁有創(chuàng)造自己的機會,就像兒童成長在自由當中,如果你想讓孩子成為他自己,你必須給他一樣東西,那就是自由,只有把自由給他,他才能成為他自己,否則的話,他就要跟他的自我分離,這就是心理學中常說的一句話,“你這一生唯一能做的事,就是成為你自己”,你要成為你自己,而你成為你自己的唯一的辦法,就是你必須擁有自由。

好多的家長看到這本書的時候,都覺得很慶幸,因為每一個人在育兒方面都有一些欠缺,而這本書里面又有太多值得學習的地方,對于每一個孩子的每一階段的成長期,敏感期的關注,看完這本書的時候,我認為自己的內心會得到一個豁然開朗的答案,這真的是一本適合教育者以及家長去讀有深度的好書。

書中說:以愛的感情喚醒兒童成長的積極性,以自由的空間確立兒童的創(chuàng)造熱情和自我意識,以規(guī)則的內化形式形成兒童的社會秩序和內在智慧,以平等的關系引導未來社會的和諧和文明。的確,幸福和快樂感一定要在童年經歷,經歷了,體驗了,感覺了,就會對幸福和快樂有了認識,將來就會成為這樣,這正是幸福成長的內涵,幸福也是要成長的,所以之前所說的自己做自己的主人,這并不是我們以往認為的想做什么就是什么,而是你可以按自己的意識,執(zhí)行自己的計劃,你的計劃不被任何人破壞。

可能有的家長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遇到過很多頭疼的事情,不妨每一天抽出十分鐘,二十分鐘的時間來看看這本《愛和自由》,當讀完這本書的時候,你便會發(fā)現,這是一扇窗,發(fā)現兒童,亦發(fā)現自己。

我想,我們一生能給予孩子的,只有一樣,那就是愛。

《愛和自由》讀書心得(精選篇3)

《愛和自由》最近開始看第四遍了。這個時候再讀這首泰戈爾的詩又有了新的感觸。

相見恨晚。記得剛遇見《愛和自由》的時候,一度有強烈的想法——要買上幾十本,送給認識的和不認識的新爸新媽。也許,我們都會從中學會真正的愛,真正的教育,千萬個孩子因此書健康、愉悅地成長。

很仔細地讀。每讀一遍,總是心靈受到震撼,感動而愧疚。想想自己初為人母時的種種所作所為,就有想坐時光機回去揍自己一頓的沖動。沒文化,真可怕;懵懵懂懂就做父母,更是可怕。

什么是真正的愛?母雞也會愛小雞。什么是自由?很多時候,我們自已的成長還停留在七八歲而渾不自知。以前也買過很多育兒書,感覺大都注重的是教育細節(jié)的操作性;而《愛和自由》直指教育的本質,深入淺出,讓人看清什么是真正的愛。書中,字里行間都是作者對孩子滿滿的愛,讀著讀著,內心便柔軟起來;讀著讀著,眼前便清晰起來。

《愛和自由》讀書心得(精選篇4)

近些天,我翻閱了孫瑞雪的書《愛和自由》,讓我明白了,愛孩子就要給他充分的自由,當然,這樣的自由是建立在紀律的基礎上的。

《愛和自由》的一個最具有顛覆性教育觀念就是蒙特梭利“精神坯胎”論,所謂的“精神坯胎”是說,胎兒在母體中形成的一瞬間,內在就有了一樣東西,這樣東西將在兒童一出生就指導兒童的發(fā)展,指導兒童該去抓什么,摸什么。這種觀點要求我們相信兒童是一個精神存在物,兒童將按照預定好的這種精神發(fā)展模式發(fā)展?;谶@種觀點,兒童的成長不需要大人灌輸什么新內容,而只需要為兒童創(chuàng)造成長的環(huán)境和條件。如果仔細思考一下我們掌握語言的過程,就不難看出,環(huán)境對兒童發(fā)展所起到的作用,一般三歲前,兒童就能基本掌握本土語言,在這個過程無需大人為孩子專設課程,兒童便能在周圍充斥的語言聲音中自行掌握語言,可見,兒童是自我發(fā)展的。而這種自我發(fā)展基于感覺之上,從感覺中發(fā)展并由感覺伴隨著。我很贊賞這本書的觀點:“人的成長過程是一個心理成長過程,而不是一個智力的成長過程,智力成長是附在心理成長之上的?!边@個與中國大陸“知識至上”的教育觀念似乎完全相悖,“絕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拼命給孩子灌輸知識,這就是我國教育的現狀,殊不知這種完全違背兒童內在成長規(guī)律的教育觀念,正在吞噬著孩子的心智。蒙氏的教育,自由是建立在紀律的基礎上,也是說,當孩子的行為超越紀律的范疇時,我們應該是有權利說“不”的,但這個“不”要怎么說,以什么方式去引導,去告訴孩子呢。在蒙錯理念中,一切都要為了心靈讓步。比告訴孩子對錯更重要的,是保護孩子,使孩子不至于陷入困境,使孩子心靈不受到傷害。孩子是通過感覺來認知這個世界的,通過感知而發(fā)現宇宙的定律,或許我們簡簡單單一個字眼,就會傷害到這幼小柔嫩的花朵。

蒙氏的教育理念強調孩子自我教育,家長和老師只是觀察者,引導者,能夠讓孩子在自由中自己找到紀律和約束,心甘情愿的遵循規(guī)則。這個才是教育的最終目的。網上現在蒙氏的教具炒的很熱,家長們熱衷于送孩子們上數學班,音樂班,大大小小的教學機構都高懸蒙氏的金字招牌。轉也趕過潮流去上過幾期早教課,當時我并不是很了解什么是蒙氏,當然現在也不是很了解。對當時的我而言,蒙氏教育就是眼花繚亂的教具。我覺的現在中國的早教機構已經把蒙氏教育當成是萬能的,已經有些脫離了愛和自由的原則。我們帶孩子去早教班的時候征得他們的同意了嗎,當他們不愿意的時候我們遵從他們的意愿了嗎?我想答案是沒有。我們應該坐下來好好反省,我們帶孩子上早教班是什么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在自由中找到本我,還是為了讓孩子學習更多的語言能力,數學能力,繪畫能力。

《愛和自由》讀書心得(精選篇5)

最近,我看到一本書,叫做《愛和自由》,讓我感觸頗多。這本書是著名的蒙特梭利教育專家孫瑞雪的最新版本,一本關于愛孩子,而不是教孩子的書,正如作者所說:我愛孩子們,始終小心翼翼地仰視他們。在這里,希望推薦給廣大家長朋友們,希望能在教育孩子方面有所啟迪。

《愛和自由》飽含著作者對兒童至深的愛。在十多年的教育實踐中,她始終用心靈和兒童對話,她能看到兒童的渴求,知道兒童的想法,了解兒童的心情,感知兒童的苦難。她說:在愛孩子這個問題上,我們不能以現有的經驗對待孩子,因為現有的經驗早已過時。

我們都曾經是孩子,成年后,我們又有了孩子。孩子給我們帶來希望和歡樂,也給我們帶來困惑和焦慮,孩子的成長是每個家庭大事中的大事。每一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起來,然后,現實中的許多問題又困擾著他們,學校學習壓力的增大,各種興趣愛好班的層出不窮,使我們這些做家長的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迷失了方向,到底是應該讓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長呢?還是應該讓他們提前接受良好的教育?

作者的真知來自于實踐。她說,兒童的智力來自于感覺,他們的感覺經驗成人無法替代;個性跟創(chuàng)造力之間是畫等號的,創(chuàng)意不能教;打罵中長大的孩子,看不到客觀現實,苦難使他失去把握事物本質的能力,他一生都可能和苦難的童年經歷作斗爭,都在尋找自尊和證明自己

現在很多家長都推崇智力,他們把智力和兒童的自我割裂開來,他們積極地給孩子報各種班,讓孩子提前學習各種知識,當知識填滿一個孩子的腦袋時,他的心靈肯定失去了成長的空間和時間。一個沒有玩過水玩過沙,沒有領略過大自然的美,沒有和同伴追逐嬉戲過,沒有發(fā)自內心大笑過的孩子,雖然渾身披掛著知識,卻可能離幸福很遠。

生活就是這樣殘酷,你沒有給予,你當然得不到回報,你會說:哪有父母不愛孩子的呢?我給他吃、穿、養(yǎng)他,我心里愛他。是的,不頂用。你每天在埋怨他、責備他、訓斥他,百分之七十的語言都是否定的語言。你當著別人的面訓斥他,你甚至在大街踢了他一腳。家里來人時,你當著孩子的面告訴客人你所認為的孩子的某些缺點。你不斷地以一個成人的角度誤解孩子等等,這些都不是愛。愛是什么呢?愛是忍耐,愛是慈祥,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夸,不張狂,不做無禮的事,不求己益,不動怒,不圖謀惡事,不以不義為樂,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自息的等待。

我常想,一個成人如果用有賓行為和態(tài)度來對待和理解孩子,這個孩子定會快樂、自信、勇敢和充滿愛意。更重要的是兒童能依據這種愛在未來去創(chuàng)造一人新的世界和生活人相互平等,人與人相互理解;聽不到吐痰聲,看不到蒼蠅和垃圾,人們帶著孩子在門前的草坪上玩耍,老人在樹蔭下乘涼,哲人們在窗前的沙發(fā)上低聲交談,花叢里少女們靜坐在木椅上手捧詩集,少年們奔跑在網球場上,詩人們在附近的茶館里高談闊論這一切并不遙遠。如果你愛孩子,讓他的精神愉快,你給了他們美好,兒童就能給我們帶來一個金色的未來。這個希望寄托在兒童身上要比寄托在任何成人身上更為可靠。因為兒童是成人之父,兒童是人類之父,兒童是文明之父。

兒童興趣的動機來自于內在,而獎勵的刺激可能是暫時的。我們可以相信,沒有一個科學家和任何一個專家的成就來自于獎懲,他們都是因為自己的強大的內驅力促使他們學而有成。作為成人,作為家長,我們的責任是如何保護兒童的這種內在的動機不受干擾和破壞。

蒙特梭利有一句話:對人的懲罰莫過于兩種,剝奪他的兩樣東西,一個是內心的力量;一個是人格的自尊。我們暫且把內心力量放在一邊,因為這個問題過于復雜了。我只提一下人格自尊,我想我們成人訓斥孩子,或者說成人給孩子臉色看,這是家常便飯。父母認為兒童無自尊可言,兒童也果真喪失了自尊。長久下去,父母罵孩子、打孩子也無所謂了。有些人因童年的原因在用其一生的精力維護自尊,并在矛盾中苦苦掙扎,一方面在不斷地維護自己的自尊,一方面卻又不斷傷害別人。所以我要告訴有些父母,如果你的孩子沒有自尊的話,你最好先問問自己,你是否給予過他這樣的財富。

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的懲罰多于獎勵。當我們看到孩子犯錯誤時,總是要說:看看,我早給你說過,你怎么這么笨等等。但大多數成人不知道,錯誤本身對兒童就是一種激勵。如果我們學會站在一旁觀察而不急于插手的話,很快就會發(fā)現錯誤或失敗會促使兒童一遍一遍反復進行,直到兒童完全掌握并順利做完為止。兒童從來都不太重視他是否一次成功,兒童非常喜歡重復,他會專注地反復進行,恰恰是成人的態(tài)度使兒童有挫敗感。

學會觀察、學會等待。改變一個觀念:允許孩子犯錯誤,錯誤和失敗能給孩子帶來更多的東西和成功。

《愛和自由》讀書心得(精選篇6)

每每讀完《愛和自由》的各個章節(jié),內心都激蕩著震撼和深深的思考,并伴隨著些許悲哀和無奈。悲哀在于,還有許許多多的家長沒有意識到兒童擁有一種積極的精神生活。我們不能再無視兒童的心理和發(fā)展,而且必須從一開始就去幫助兒童,這種幫助并不在于塑造兒童,因為這一任務屬于自然之神,而是在于觀察兒童心理發(fā)展的外在表現,在于能為兒童成長提供必要的手段,因為這種手段單靠兒童自己是辦不到的。

愛是土壤、是根基。《愛和自由》中,愛的定義為“給與孩子成長的機會,并讓孩子感知到你的愛,為孩子的發(fā)展和每一個生活細節(jié)提供條件和幫助”??墒沁@種愛又何嘗不是相互的呢,兒童身上也具有愛的能量,兒童在敏感期中那種對周圍事物不可抑制的沖動,實際上就是他對所處環(huán)境的愛,這種愛不僅僅是情感上的愛,也是智力發(fā)展的需求。同時成年人也是兒童愛的對象,他從成年人身上得到自我發(fā)展所需要的東西,對兒童來說,成人是令人尊敬的。園長一再叮囑我們,不停的對孩子表達我愛你,仿佛也喚醒了我自身部分的麻木,兒童也在用他們的愛喚醒著我們,喚醒著快消失的生機和活力,是的,更好的生活,感受愛的氣息!

《愛和自由》也強調說紀律必須建立在自由上,這個自由的含義很深很廣,我對自由的理解為,要相信孩子的自我教育,其實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存在著一種這種能力不是一從與父母的指導,而是自動自發(fā)的,尤其是在感覺的練習中,這種自我教育更加重要,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這種練習能夠重復多次,這種自我教育就會使孩子的心理感覺更加完善,進而幫助他從對事物的感覺轉移到對物體的觀念。而他只有在這種觀念的驅使下,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

“愛和自由”仿佛是一個靈魂向導,貫穿于整個蒙氏教育體系。身為一名新老師,務必要以“愛和自由”這個精神向導來要求自己,使之與自己的靈魂相融。

《愛和自由》讀書心得(精選篇7)

上個月通過和老師的推薦讀了《愛和自由》從中感處很深!

不由的感嘆!中國人傳統(tǒng)的家庭教育是家長制,大人和老師的威嚴不可動搖;這樣的教育方法我認為有兩點“好處”:一是讓大人覺得有面子,二是便于操作、省事。但是這樣的方式會給我們的孩子帶來多大的傷害;”以前,我錯誤的認為一個家庭里孩子至少要有一個怕人,要有個人“鎮(zhèn)”得住他;認為孩子小的時候講不通道理長大了就會懂了;認為一個嚴厲的眼神使過去,孩子就得乖乖聽話“我們更是從小按著“乖孩子”的模式教育孩子去聽話、不惹事、好好學習、不貪玩,給孩子安排好以后的路考好學校進好單位。

在一個“家長制”作風嚴重的家庭,孩子的一舉一動都受到管制和壓抑,“愛和自由”的觀點能實現么?所以說,平等對待孩子是我們做父母教育觀念的一種挑戰(zhàn),如果你不試著平等的對待孩子,把孩子當做朋友對待的話,我們就會很難理解孩子、發(fā)現孩子,更別提贊美孩子,我們會忽視孩子敏感期、無法滿足孩子不同時期的需要,這些都會在孩子日后的行為中出現負面作用。

可以說這本書就是讓我們接受并改變一種教育理念,給孩子平等的愛。蒙特梭利說:“兒童只有依靠愛和自由,才能獲得成長的全部能量,以便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边@讓我想起孫老師的一句話:“以愛的情感激發(fā)兒童成長的積極性;以自由的空間確立兒童自我意識的主動性……”

孩子到了某一個階段,不管是身體上還是思維上,都在一個趨向于獨立的過程,他會沿著這條路不停地走,他會為著自己的獨立冒很多險,會進行各種探索。而此時,我們成人就會,“強行”讓孩子聽話不能這樣,也不能那樣的?!拔kU了,會弄臟衣服?!倍雎粤撕⒆拥淖杂?。

確實是這樣。孩子6歲前成長更應依靠自我教育,而不是來自成人的教育。給孩子充分的自由,孩子并不會因為這些自由而變得毫無組織與紀律,相反,在自由中,他就變得自律與順從。

孩子在一個充分自由與愛的環(huán)境里,發(fā)展的是心智,認知的是真理,而不是在控制和壓抑下迷失了真正的自我。愛他,就給他自由!或許,我們真的應該給我們的孩子們更多一些的自由,不能再這樣打著“愛”的旗號過分約束。作為老師、家長的應好好保護孩子們的天性,讓孩子們在自己的天空下更加自由地探索這個他們未知的世界。

《愛和自由》讀書心得(精選篇8)

愛,是什么?無數人試圖尋找這個答案,可每個人是心靈對愛的認識都是不同的,所以答案也都是不同的,無法用語言說清,愛是生命的秘密。父母對于孩子的愛那更是世界上最無私最偉大的愛,這種愛更需要的是一種正確的表達方式,讓埋葬在孩子內心深處的種子長成一棵參天大樹。

自由,又是什么?人人都在追求自由,可是對“自由”的定義和“愛”是一樣的,是沒有確切答案的。翻看字典,自由是一種免于恐懼、免于奴役、免于傷害和滿足自身欲望、實現自我價值的一種舒適和諧的心理狀態(tài)。簡單地說在心理學上,自由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就是人能夠按照自己的意愿決定自己的行為。在我看來自由是人類智慧的根源,自由可以說是人類生存的一種最高境界了,很向往自由!在《愛和自由》這本書中,自由可以說是一種尊重。尊重生命原本的樣子,不給孩子過多的束縛,不把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孩子,要說實話面對孩子,有時候我卻很難把握“自由”和“原則”的尺度,估計這也是困擾很多家長的問題吧?因為這個尺度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難上加難。

這本書表達了蒙氏教育的核心理念:對孩子的愛和尊重。中國很多父母都喜歡把自己許多的觀念強加給自己的孩子身上,把自己的遺憾和未能實現的夢想都寄托給孩子,希望孩子有朝一日能成為自己夢想中的那一個。孩子背負著父母深重的寄托,生活的很累很累。真的理解孫老師曾說過的“同情兒童的苦難!”我們凡是應該從孩子的立場為孩子著想,從容的面對發(fā)生在孩子身上的每一件事情,從而更理解他們的想法,理解是溝通的最直接的橋梁。

書中說到其實教的整個目的就是為了發(fā)展人自身的潛力,“我們總是把掌握某種技能作為智力發(fā)展的標準,實際上技能不重要,六歲之前兒童不用急著學習任何一門技能,他要學的是掌握技能的智力,有那種感覺就行了。對此觀點我表示贊同。孩子就像是一張白紙,他們的感覺來源于內部,他不需要大人往紙張上去做好規(guī)劃,因為你給他什么他就會接受什么。不要妄想讓自己的孩子成為“神童”,小小年紀就要求他們會背很多的詩詞歌賦、數學計算等,這樣的孩子雖說知識廣博,但他的心智發(fā)展并不好,缺乏洞察力、不會去思考,只會一味的死記硬背,毫無自己的創(chuàng)新性,整個創(chuàng)造思維被你們給抹殺掉了,試問這樣的孩子會有好的發(fā)展前景嗎?

“人的成長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心理的成長過程,而不是一個智力的成長是附著在心理成長的”。我認為在我們生命的過程中克服一個又一個的困難與挑戰(zhàn),從而走向成熟和優(yōu)秀再邁向卓越!尤其是剛入園的新孩子,他們需要學會自我調整心態(tài),讓自己慢慢的去適應幼兒園里的一切,逐漸心智發(fā)展的就會很順暢。所以家長也要配合好我們老師的工作,要保證自己的心態(tài)正常,孩子才會不那么恐惶,俗話說的母子連心,大概也就是這樣的吧。

孩子在幼兒園時,其成長倚靠自我教育,而不是來自成人。成人更多的就是給孩子營造一個積極的充滿愛和自由的環(huán)境,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讓孩子的潛能得以發(fā)揮。在六歲之前,給孩子充分的自由,孩子并不會一味這些自由而變得毫無組織與紀律,相反,在自由中他們就變得自律與順從。而不是我們一味的壓制和束縛孩子,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做,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膽怯,不知道到底什么是能做的,就不再有自己的思維,一味的聽從大人的指示,完全的迷失了自我,那么他的人生也不會是快樂幸福的!

只要給孩子充分的愛,充分的自由,這樣才能激發(fā)孩子的內在潛能,促進孩子的心智發(fā)展,才會成為一個專注、寬容、堅強和完整的人!

《愛和自由》讀書心得(精選篇9)

愛是什么呢?“愛是忍耐,愛是慈祥,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夸,不張狂,不做無禮的事,不求己益,不動怒,不圖謀惡事,不以不義為樂,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自息的等待。”這是看《愛和自由》最初打動我的地方,短短的幾句話卻讓人別有一番感悟和滋味。

從事幼兒教育四年來,自認為是位充滿活力與愛心的老師,但是看完孫瑞雪老師的《愛和自由》,我突然領悟我們的愛對于我們的寶貝來說是一種欺負。我們成人有太多的不可以,總感覺孩子就是孩子,他們的能力達不到我們所需要的成果,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我們總是讓孩子事事聽從我們的安排,孩子總是問為什么,而我們的理由就是:“因為我愛你們?!笨墒沁@樣恰恰違背了孩子發(fā)展的成長規(guī)律。

幼兒教師最擔心的就是孩子在幼兒園發(fā)生事故,哪怕是小擦傷也好也會讓我們覺得無法向家長交代,因此我們處處小心,時時留意,這個不許,那個不讓,始終讓孩子在我們的掌控之中,限制了孩子的自由,我們整天對寶貝們說:“孩子們不能這個樣子,不能碰那個東西會劃傷你的手,你們就聽老師的吧,老師是為你們好,老師愛你們。”我相信,這是大多數老師都在做的事情??赐辍稅酆妥杂伞?,作為80后老師一定要改變自己想要駕馭孩子的想法,要把孩子的一言一行認為是有原因的行為,要做一個有心人,去仔細觀察孩子的所需所想,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看到一個在愛和自由里健康成長的孩子。同時,我們在自我改變的同時,也要把這種思想傳遞給我們身邊的每一位家長,我們的教育需要家長的大力配合,只有家園密切合作,我們才能給予我們的寶貝真正的愛與自由。

看完《愛和自由》還有的一個感觸就是關于知識,我們是引領幼兒前行的教師,我們怎樣去“教授”知識呢。,我認為我們應該改變教的方法,不再是枯燥的教,而是帶著孩子去認識,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大量從生活中學習而不是課堂學習的過程。認識事物的過程好比吃飯,經過消化成為生命的一部分,并自如地運用到現實生活中,這種東西是智力。

孫老師說愛與自由并重,我們要把愛帶給身邊的每個孩子,同時,也適當放手給他們自由,只有愛沒有自由,孩子就會失去自我,只有自由沒有愛,孩子便會冷漠。愛與自由同在,并加以引導和體恤,讓孩子們要學會相信,在這種環(huán)境中長大的孩子,必定會快樂、堅強、充滿創(chuàng)造力和勇氣。

我們這一代人大多數是在指責中長大的,現在我們忘記了自己的童年,忘記自己童年的故事,忘記自己童年的愿望,忘記自己被束縛后慢慢被磨蝕的沒有個性的痛苦!這是我們的遺憾,因此我們更應該讓我們周圍的環(huán)境充滿愛、自由與溫情,對寶貝更是應該用心去關愛,彌補我們的遺憾。

人類的創(chuàng)造力是非凡的,尤其是對一個孩子來說。如果他6歲以前能夠成長得非常好,他就越容易進入更高狀態(tài)的人類的思想、人類的情感和人類的一切科學理論,如果我們被某一種東西禁錮的話,我們只能被限制在一個狹小的范圍內。

親愛的老師們讓我們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熱愛孩子,讓他們充滿快樂,我們給與孩子愛與自由,孩子就能給我們帶來一個美好的未來。因為“兒童是成人之父,兒童是人類之父,兒童是文明之父”。

501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