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教師心得體會

| 鄭航0

心中有不少心得體會時,就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有利于我們不斷提升自我。到底應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論語教師心得體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論語教師心得體會(篇1)

《論語》是一部古代教育學,中心思想是教育廣大學子達到“仁、義、禮、智、信”。其中有些論述對怎樣做好教師也有很大的教義。比如:

一、教師的形象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p>

我們可以理解為:作為教師要莊重嚴肅,否則在學生面前沒有威嚴,學生學東西也不牢固。有很多教師,在學生面前不注意保持距離,和學生沒大沒小,無話不說,雖然一時受到學生的親近,時間一長,學生就對他失去應有的敬畏,把他的話也視為兒戲,其教育力度就打打折折扣。如果老師在學生面前保持嚴肅認真的教態(tài),學生就不敢輕視,老師對于自己的每項指令都說一不二,要求一絲不茍。學生就沒有了討價還價的念頭,執(zhí)行力會大大提高。

“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意思是:孔子溫和而又嚴肅,威武而不兇猛,莊重而又安詳??鬃邮抢蠋煹谋亲?,在學生面前保持嚴肅而溫和,威武而不兇猛,莊重而安詳。這給我們做老師的形象上樹立了一個好的榜樣。不是一味的兇猛,也不是一味的一團和氣,而是一位長者,又是一位朋友的角色。

二、治學態(tài)度

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边@句話是對學生的要求,也是對老師的要求。樊遲請教孔子種莊稼。孔子說:“我不如老農?!闭埥谭N蔬菜。說:“我不如菜農。”這要比有些老師,不懂裝懂,生怕在學生面前丟面子,生搬硬套糊弄學生好。老師嚴謹?shù)膽B(tài)度,給學生樹立起實事求是的榜樣,鼓勵學生在學習上也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省也。”意思是,見到比自己好的人就向他看齊,向他學習;見到比自己差的就反省自己,防微杜漸。作為老師首先要有良好的學習精神,哪怕是不如自己的人,只要有值得自己學習的東西,也可以做到“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

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意思是:自己靈敏又好學,還要善于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作為教師,要有旺盛的學習欲望,善于從自己的周圍找到值得自己學習的東西?!叭诵校赜形?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眲e人的優(yōu)點值得自己學習,別人的錯誤,也值得自己引以為戒。

子曰:“當仁不讓于師?!弊鳛槔蠋熞逃龑W生,要不唯書、不唯上,只要自己的認識正確,可以向老師直面提出,老師也要本著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面對學生,不必唯我獨尊。

三、教育方針

子曰:“有教無類。”人人都有享受受教育的權利。作為老師要面向全體學生,尤其是學習困難的學生更應該教而不厭,“誨人不倦”。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笨鬃拥囊馑际?,只要交一定量的學費,都可以享受教育的權利。老師無法選擇學生,只能選擇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

四、教學內容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也就是說:孔子的教學有四項內容:文獻、品行、忠誠、信實。拿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教給學生科學文化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細想品德,培養(yǎng)學生對科學文化知識、對事業(yè)、對長者、對朋友忠誠的態(tài)度,做一個誠實守信的社會公民。

五、因材施教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對于中等以上的學生要適當?shù)匕胃咭恍?,將一些稍有難度、有一定靈活性的題目;對于中等一下的學生可以降低一些要求,可以實行分層教學。

子曰:“唯上智與下愚不移。意思是說:特別聰明和特別智力低下的學生是無法改變的,對于學習語數(shù)外、數(shù)理化困難的學生,可以根據(jù)孩子的智力特點,該學其他的專業(yè)?,F(xiàn)在很多老師在總結自己的教學成績時,總是拿班里培養(yǎng)出了多少大學生,競賽時有多少人獲獎作為自己炫耀的業(yè)績,其實這里面有老師的成分,但與學生的聰明才智有很大關系,老師不能貪天下之功為己有。在教學中,老師只能根據(jù)學生不同的智力水平,適時疏導,因材施教,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獲得良好的教育。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笨鬃诱f:“不到苦思冥想時,不去提醒;不到欲說無語時,不去引導。不能舉一例能理解三個類似的問題,就不要再教他了。”而我們先在的教育,老師代辦的較多,在課堂上還沒等學生思考,就急于給學生說出答案。學生問題時,不讓學生思考,而是把解題過程給學生和盤托出。還有些老師,唯恐學生不會,把一些問題的標準答案給學生貼在教室的墻上,讓學生比對。還有些老師在不給學生批改作業(yè)的情況下,在課堂上給學生對答案,等等。這都有悖于孔子倡導的啟發(fā)式教學。

六、學風

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在學習中要多做少說,勤于行動。培養(yǎng)學生一種務實的學風。

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睂W習是一種交互性活動,不但要靈敏好學,還要向周圍的同學學習,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向不如自己的同學學習。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睂χ匾闹R點要認真識記,默默背誦,學習要耐得住寂寞,若有余力,則以學文。要不恥下問,還要誨人不倦。在學習上互相幫助,共同提高。

“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币馑颊f:孔子和別人一起唱歌,如果別人唱得好,就必定要他再唱,然后自己跟著唱。其實,學生的學習也是一樣,要保持謙遜的學風,只要別人做得好,就要認真向他學習,直到自己掌握為止。

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意思說:有錯誤不改,是真正的錯誤。很多學生不注意改正自己的錯誤,有些錯誤犯了很多次都改不掉。對錯誤不重視,以后還會犯更大的錯誤。

以上是對《論語》中的部分論述的理解,錯誤和偏頗在所難免,歡迎讀者指正。

論語教師心得體會(篇2)

拜讀《論語》時,發(fā)現(xiàn)孔夫子教給我們的做人道理真的好多好多。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他是一個循循善誘的老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朋友,它是一個映射著我們道德情操、品性修養(yǎng)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藝術和智慧,多一份清醒與閑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饋贈的心情。

其中,他教給我們的快樂秘訣就是如何去找到內心的安寧。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弊迂曉唬骸啊对姟吩?,‘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贝_實,情緒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tài)度體驗及相應的行為反應。理想的心理狀態(tài)應該是情感表現(xiàn)樂觀而穩(wěn)定,既不為瑣事耿耿于懷,也不沖動莽撞。

教師的工作是一件繁瑣、勞心的工作,如何在一種清貧的生活世界中尋找快樂,讓那種快樂既不會被清貧的生活所剝奪,也不會被富足的生活所蠱惑,努力地在清貧中保持著做人的尊嚴和內心的快樂呢?這就需要我們在自己的心里開出一片樂土,追求自我的完美。那么首先就要意識到:教育是藝術,藝術的生命在于創(chuàng)新。教師作為一種職業(yè),需要具有廣博的文化基礎知識、精深的專業(yè)知識和扎實的教育科學知識。正像陶知行先生所說:“要想學生學好,必須先生好學。”為了夯實自己的知識功底,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教師就需要有一種不斷學習的精神,讓自己成為學生心目中的一個知識寶庫、一本活的教科書、一個“什么都懂,什么都會”的人。在從事這項極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的同時,認識到生命的每一時刻都是教育的起點,教育藝術的生命在于創(chuàng)新。這將為你帶來極大的快樂。其次不忘:教育是科學,科學的價值在于求真。教師職業(yè)需要有一種探索精神,探索即尋找科學的真諦,不滿足已有的結論,向未來挑戰(zhàn)。教學時把自己當作自由的研究主體,把激活課堂作為優(yōu)化教學的切入口,不囿于既定的教學模式,把課堂教學建立在教與學雙向主體積極性基礎上的一種充滿樂趣的活動。這樣,師生通過合作和創(chuàng)造性勞動,就會獲得良好教學效果和產生的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從而使師生從研究中共同獲得一種認識提高的快樂、道德向上的快樂、創(chuàng)造的快樂、發(fā)展的快樂。

教育是一項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價值的事業(yè),最需要優(yōu)秀和出色的教師。讓我們一起在這份職業(yè)中尋找我們的快樂吧!

論語教師心得體會(篇3)

在讀罷南懷瑾先生的《論語別裁》后,可以真切的感受到南懷瑾先生對于《論語》獨到的見解,在學習上,南懷瑾先生對人們關于《論語》以往的見解進行了論述,并從另一角度來分析,不再是是以往的論述,墨守成規(guī)。就例如對“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解釋,就匠心獨運,很直接的披露了學習其實是“不亦苦乎”,孔子的這句話實際上重點在于“時習”,講求的是學習的方法,而不是違心的高呼“學習萬歲”。對于我們所學的,南懷瑾先生也不是附庸以往的那些所謂的“圣賢書”,而是講求書的實際效益,身處在當下,只有那些搞學術研究的學者才會奮力于古典的.著作,我們平常人所求的只是能夠生活的一種技藝,一項本領。因此學習不在于書籍,而在于生活。

教育應該是傳授真本領,而不是傳授應試技巧,南懷瑾先生對于這點也有很深刻的見解。他在論述老師和學生的關系時,就曾提到文化道德不實的問題,當一個學生需要老師的幫助時,如寫論文,便畢恭畢敬,夸張一點可謂是點頭哈腰,結果畢業(yè)時,連影子也找不到,當然,這也可以看出現(xiàn)在大學教育的一個失敗,學生與老師之間不再是中學時的親密,彼此互無交流,你可曾試想大學畢業(yè)后你能記住幾個老師,乃至又有幾個老師能知道你。

孔子教育門人是根據(jù)那個時代的社會現(xiàn)象,我們如今的教育也應該符合當前的國情。讀《論語》,學習的是有用的方法,從中找出適合我們這個時代的東西,這才是學習的真正意義,融會貫通方能學有所成?!墩撜Z別裁》就是希望我們能走出圣賢經(jīng)典的誤區(qū),看到當下,把握未來。

論語教師心得體會(篇4)

《于丹談論語心得》一書講了: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雖然社會上褒貶不一,但批評大多是學術上的,我覺得于丹說《論語》,給我很大啟發(fā)。他圍繞各樣的心態(tài)問題,結合現(xiàn)實生活講了很多故事告訴我們怎么樣才能過上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使我受益匪淺。

一、怎樣面對遺憾

故事一:一個小女孩曾跟著媽媽去看牙醫(yī)。媽媽應牙病引發(fā)心臟病,竟然死在了牙科的手術椅上。這個陰影在她心中一直存在,她從來不敢去看牙醫(yī)。后來她成了球星,被牙病折磨得實在忍受不了,家人請來牙醫(yī)。正當醫(yī)生準備手術時,她卻死去了。

這個故事給我很大的震撼。我知道了無論是誰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我們無法改變事實,但我們可改變看待這些事實的態(tài)度。,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缺憾與痛苦,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下來,不要糾纏在里面,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愁腸百結或淚流滿面,這樣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反而更加重了你的痛苦,嚴重影響了你的生活質量,它的后果就如同詩哲泰戈爾所說:“如果你錯過了太陽而哭泣,那么你也將錯過星星了?!比缓竺鎸ν纯嘁玫闷穑诺孟?,靠你頑強的毅力與堅強的心去自救,除了你自己,誰也救不了你!想到自己曾因為喉炎、聲帶小結、聲帶息肉、咽炎而痛苦不堪,夜不能寐,結果不僅病情沒好轉,反而,加重,長期耳鳴。

讀了這本書,豁然開朗,今后我要

1、接受這個事實。

2、多喝水禁辛辣。

3、改善上課用具,少說話。

4、多學習,多動腦,提高自身競爭力。

5、每日中午休息,哪怕只15分鐘。

6、多鍛煉。

生活中要多運用90/10法則,即生活中遇到的事自己不能選擇,但可以選擇面對它的態(tài)度。

故事二:一座寺廟里供著一個花崗巖雕刻的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來佛像前膜拜。而通往這座佛像的臺階也是由跟它采自通一座山體的花崗巖砌成,臺階不服氣對佛像提抗議:我們本是兄弟,憑什么人們踩著我們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說,因為你只經(jīng)過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崗位,而我經(jīng)過了千刀萬剮才成佛。

我讀后眼前一亮,我們過去總是喜歡與他人相比,為什么你我一起參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輝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視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貢獻、肩負的責任、承受的壓力。想到他人所得背后的付出,千刀萬剮與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這樣比起來內心就會平和多了,怨氣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樂,我有我的開心,知足常樂!要想到舍得舍得,先舍才會得。

像這樣富有這里的故事在于教授的<<論語>>心得里比比皆是。于教授用起來游刃有余。我們讀了受益匪淺。只要我們以平常心善待周圍的人或事,善待生活,加強人格修養(yǎng)。這樣可以找到孔夫子教給我們的快樂秘訣。過上理想的幸福生活。

二、怎樣交友

真正的快樂是心靈的快樂,來自于心靈的富足,來自于一種教養(yǎng),來自于對理想的追求,來自于對未來的憧憬。也來自于同良師益友間的交流。人需要朋友。人離不開朋友。

孔子曰:“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本褪钦f為人要真誠,坦蕩,剛正不阿。有一種朗朗的人格,為人誠懇,誠實,還要見聞廣博。我想這與其說是交友之道,不如說是為人之道。只有做這樣的自我才能交到這樣的朋友,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為人不正直,誠實,對別人無所幫助,只考慮自己,以自己中心要求別人的甚多。給予別人的甚少,別人是不愿與你為伍的。更談不上交到好的朋友。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一時一事可以但決不會長久。要交上好的朋友還要有辨別能力,所謂知人者智,知己者明,否則也交不上好的朋友。

孔子曰“佚者三友,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p>

“便辟”之人特別會察言觀色見風使舵,順情說好話。毫無正直誠實之心。沒有是非原則他們的.原則就是討你高興以便獲得個人私利。對有用之人百般逢迎,婢顏諂媚,幾乎無所不用其極,久而久之使人飄飄然迷失自我。

“善柔”之人生活中更是屢見不鮮。當你的面永遠是和顏悅色滿面春風、恭維你、奉承你、贊同你、支持你,在背后會傳播謠言,惡意誹謗,中傷,甚至咒罵。當面一套背后一套,人前是人別后是鬼。如果我們不加以警惕,有清醒的認識,前車之鑒后車之覆,就容易被其迷惑利用,甚至付出慘痛的代價,那時悔之晚以。對這種我們決不姑息遷就,應該揭開其偽善的面目使其昭示無處容身。

“變佞”之人言過其實,夸大其談。巧舌如置卻不學無術脯內空空。我們能做到對其了解。敬而遠之足以。

朋友是人生的財富。朋友不是為我所用,朋友更不是互相利用。朋友是什么?我理解朋友就是:困難時能給你幫助,但不求回報??鞓纺芘c你分享。痛苦時又能與你分擔;猶豫時能幫你選擇。沖動時又能及時制止;得意時能給你忠告。失意卻不會背叛;朋友就是懦弱時能給你堅強,委屈時能給你安慰。苦悶時能為你排解。寂寞時能聽你傾訴,煩惱時能為你開導,迷惑時能為你指點,失誤時又能直言規(guī)勸。人生能有這樣的朋友相知相識是一件幸事,會豐富你的人生,使你的人生更有意義,使你得到一種心靈快樂。

這本書給我的啟示還有很多很多,如:一個人的視力本有兩種功能:一個是向外去,無限寬廣地拓展世界;另一個是向內來,無限深刻地去發(fā)現(xiàn)內心。

我們的眼睛,總是看外界太多,看心靈太少??鬃幽軌蚪探o我們的快樂秘訣,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

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需要你幫助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馬上去做,最重要的時間就是當下,一點不能拖延。

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盡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每讀一遍,就會有心的感悟,今后在與大家分享!

論語教師心得體會(篇5)

初讀《論語》,或是無法參透,或是略有所悟,或是心有靈犀,但那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那種循循然善誘人的教學方法,那種謙謙君子之風,卻總能讓我心存快慰,欲罷不能。于是不止一遍地讀她,品她,悟她,盡管只是片言只語,但字字珠璣,如行云流水,簡約精煉:或睿智從容,如天之遼遠;或縱橫開闔,如飛瀑流瀉;或恬靜悠然,若和風習習……面對《論語》,我猶如面對一位巨人——從古至今,它的精深博大,言簡意賅,讓人有高山仰止之感。我邊讀邊記,邊記邊思,在品味與欣賞中,我像一株干渴已久的禾苗,忽然遇到了一場痛快淋漓的甘霖,舒枝展葉貪婪地汲取其中的養(yǎng)料。越走近孔子,愈發(fā)感覺孔子教育思想的博大精深。透過文字,我和智者正面晤對,聆聽他“任人唯賢”的人才觀念、“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的教學方法、“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義”的教育主張……

讀《論語》,令我感念至深的當屬孔子的“學而不厭”。孔子“學富五車”,卻一生“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用行動踐行著“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些教育思想激勵了無數(shù)教師,也照亮了無數(shù)心靈??鬃拥木傺哉?,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勤奮、自勵的治學態(tài)度嗎?再想想自己,雖然也很敬業(yè),無日不在思索如何使學生的學業(yè)更加進步,但是卻很少從“學”上下功夫,以至事倍功半,職業(yè)倦怠感日增。其實,我們的教育生活本可以達到一種清風朗月、高山流水的境界。“學”以教之始,只需我們把心思放到學習上,向前人學、向同事學、向學生學,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那“潺潺小溪、綠草茵茵”的精神家園。正所謂“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了。

讀《論語》,讓我心靈震顫的當屬孔子的“誨人不倦”。他的 “有教無類”令人感動,也讓人倍感溫暖?!墩撜Z為政》中記載了孔子對其學生顏回的觀察:“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fā),回也不愚?!笨鬃诱窃谟^察學生,了解學生,尊重學生的基礎上,對他們因材施教。的確如此,正如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我們面對的學生都有著各自的特點。作為教師,只有深入細致地了解、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方能“因材施教”。于是我想方設法、通過多種渠道,走進學生心靈,開展“周記對話”,健全“班級檔案”,開展 “教師贈言”,開設“心語班刊”,給每一個孩子平等的呵護,在“春風化雨”般的教育中,享受“誨人不倦”的大樂!“有禮者敬人。敬人者,人恒敬之?!笨鬃雍蛯W生的關系也是歷代師生關系的典范,他們既像父子,亦像兄弟,更多的'則是像朋友。正是在這種亦師亦友的關系中,在因材施教的智慧熏染下,孔子20__年弘道,誨人不倦,終得桃李遍天下,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 。仁者愛人,愛眾親仁,應成為我們的立身之本;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更應成為我們的為師之道啊!

“書香能致遠”,的確如此!讀《論語》,為人師,就讓我們在圣賢的光芒下且思且行,以淡定從容的心態(tài)把握人生,用思想的清泉充盈心靈,用經(jīng)典的睿智之語指引前行的方向。為人師,讀《論語》,讓我更確信:做好教師這一職業(yè)工作,必須用愛播種,用心耕耘。

論語教師心得體會(篇6)

捧讀了于丹老師的《〈論語〉心得》,我感到自己以前對于《論語》的理解只能算作冰山一角。這部被譽為治國之本的《論語》,對于我們現(xiàn)代社會,現(xiàn)代人的生活,有哪些實際意義?她眼中的孔子只有溫度,沒有色彩。而灰色的孔子一旦鏈接了這個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種樂觀積極的態(tài)度,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是個人道德、品性和智慧的升華。讀于丹老師的《〈論語〉心得》,讓我領略到的就是這樣一種追尋快樂人生的智慧。

一、真正的快樂來自心靈深處

人人都希望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而幸??鞓放c貧富無關,同內心相連。在當今社會如此激烈的競爭面前,每個人都在努力發(fā)展著自己的事業(yè)。收入多少、職位高低,似乎成了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志。但越是競爭激烈,越是需要調整心態(tài)。只有真正的賢者,才能不被物質生活所累,才能始終保持心中的那份恬淡和安寧。

誠然,誰都不愿意過苦日子,但是單純依靠物質的極大豐富同樣不能解決心靈的問題。我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在逐年提高,但是許多人卻越來越不滿足了。因為他看到周圍總還有更富裕的階層,總還有讓自己不平衡的事物。其實,一個人的視力本有兩種功能:一個是向外去,無限寬廣地拓展世界;另一個是向內來,無限深刻地去發(fā)現(xiàn)內心。但我們的眼睛,總是看外界太多,看心靈太少。于丹教授認為孔夫子教給我們的快樂秘訣,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學會堅持自己的信念。

教師這個職業(yè)決定了我們永遠不可能在物質生活上十分富足,其實當咱們選擇這個職業(yè)時,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也就選擇了無私奉獻和精神追求。那為何老師們現(xiàn)在的怨言越來越多了呢?我想這就和于丹老師所說的人的視力問題有關。如果教師總是用眼睛去看周圍那些擁有香車豪宅和巨額存款的人,那么你永遠也不會快樂??扇绻覀兡軌驅W會用眼睛去看自己的內心,就能夠每天從學生成長的點滴進步,從孩子的一聲老師好,從家長的一句老師謝謝你,從若干年后已經(jīng)長大成人的學生還記得你的生日并送來祝福等許多細小的事件中,深切地感受到那種無與倫比的職業(yè)幸福感。

因此,真正的快樂并不屬于有錢人,而屬于心靈富足的人。

二、快樂的本性是平和

人們喜愛品茶,在茶的面前,就會感到一切都變得平和美好。于丹教授理解《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態(tài)度,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tài)度,孔子并以此來影響著他的弟子。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溫暖的,快樂的生活?我理解為:快樂的本性猶如茶平和。茶的確是個和氣的性子,與誰都合得來。柴門也進得,侯門也進得,不卑不亢,不溫不火。所以,茶能和柴米油鹽醬醋過日子,也能與琴棋書畫詩酒共發(fā)雅性,且在那個浪漫天地里,還擔任著缺一不可的角色。平和,是儒家思想的根本,是中庸之道。性情平和下來,會使人怡,怡者,正是和悅,愉快之意。茶道講求的是要讓人身心愉悅,這與《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不謀而合了。

孔夫子教育學生時很少疾言厲色,通常是用和緩的,因循誘導的,跟人商榷的口氣。以平和的性情待人處事,這是孔夫子教學的態(tài)度,也是儒家的重要思想。 但在實際教學中,許多教師卻經(jīng)常聲色俱厲,指責學生不該如何如何。這樣的老師師德修養(yǎng)并不一定有問題,他是沒有達到性情平和之境界。真正好的老師會像孔夫子那樣,學會修身養(yǎng)性,學會控制自己。一個教師只有性情變得平和,才能像茶一樣,與各種性格的學生和諧相處,共同發(fā)展。

其實,教師面對問題學生老想發(fā)脾氣,這樣做不僅對于學生的成長有害無益,對于教師個人身心健康的傷害也是無法彌補。教師在思想上要認識到學生出現(xiàn)問題是客觀存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對于工作中的困難和問題,我們要學會以柔克剛,用平和的.心態(tài)創(chuàng)造教育的快樂。

三、快樂的核心價值是恕與仁

于丹在《〈論語〉心得》中提到了恕和仁,并對其進行了解釋。 恕指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說自己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強迫給別人干。這句話說說容易,真正做到卻很難。比如我們教師,如果自己要做機械重復的工作,就會感到很煩,但給學生布置作業(yè)卻很少考慮學生的感受,一廂情愿地搞題海戰(zhàn)術。我們經(jīng)常教育學生要誠實守信,但為了應付上級檢查教師又有多少回在暗示學生如何如何回答領導的提問,實際在變著法誘導學生說謊。我們的所言所行距離恕字的要求還相差甚遠,人的一生如果真能做到這樣的一個恕字,那么他一定會過上幸??鞓返纳睢?/p>

書中對仁的解釋是關愛別人,就是仁??鬃犹岢蕫?,但他并不認為應當以喪失原則的仁愛之心去寬宥所有人的過失?!墩撜Z》告訴我們,要本著平等和理性的態(tài)度去尊重每一個人,且彼此之間要留有一點分寸,留有一點空隙。 子曰:已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你自己想有所樹立的,馬上就想到也要讓別人也有所樹立;你自己想實現(xiàn)理想,馬上就會想到也要幫助別人實現(xiàn)理想。能夠從身邊小事做起,推己及人,這就是實踐仁義的方法。教師也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負,而理想的實現(xiàn)則必須依托于學生。只有幫助學生在學業(yè)上有所收獲,我們在事業(yè)上才能有所建樹;只有幫助學生實現(xiàn)理想,擁有幸福人生,我們才能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找到心靈的快樂。教師的一生都與學生緊密相連、榮辱與共。關愛學生、幫助學生、造就學生是我們收獲快樂的唯一途徑。

愛人愛己,悅人悅己,成人成己。人生路如果能夠努力踐行恕與仁,我們就會實現(xiàn)快樂人生的核心價值。

于丹教授在《〈論語〉心得》中告訴我們:要以淡泊的襟懷、超逸的性情和平和的心態(tài)去面對教學生涯,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學生自然的生命個體,這樣我們才能追尋到自己的快樂人生。

500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