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的讀書心得2021字

| 小揚21147

《看見》記錄了十年間重大的公共事件,如非典、汶川地震、北京奧運、藥家鑫事件等的記錄,更有柴靜個人的精神成長歷程。柴靜首次將十年央視經(jīng)歷、個人成長心路與中國大事件糅合在一起,傳達了對人的“同情之理解”和對“眾口一詞”的質(zhì)疑。下面是小編帶來的有關看見的讀書心得2021字,希望大家喜歡

看見的讀書心得2021字1

今天發(fā)了條狀態(tài):“遙想當初看白哥的《幸福了嗎》,每個章節(jié)都寫了短篇讀書筆記,感覺有點虧待了柴姑娘?!弊匀皇情_玩笑了,畢竟,這才是認認真真寫的第二本書的讀書筆記。這么快就能看到這本書實屬幸運,我現(xiàn)在在英國留學,是有同學圣誕假期回國幫忙捎回來的。計劃分上、下兩篇來寫。剛剛看完二十章中的前十章。

前段時間也同媒體一起在關注幾大電影,大概記得有這樣一個小小的故事,有一天夜里,劉震云、馮小剛等吃完飯后走在倫敦(記不清地點了)的路上,劉震云突然間停下來,說了句(大意):泉靈抓住了實質(zhì)!于是,我翻找到了張泉靈的微博:“剛看了場「1942」的試映會,兩半小時,心在油里煎著,大石頭底壓著,叫不出痛來。那幾個笑點像是油鍋里再淋進幾滴熱水。直到片尾曲響起,一滴眼淚從我眼眶里溢出。幾分鐘長的片尾字幕,沒有掌聲、沒有交談,一片靜默。散時,大家輕輕鼓掌道別,平日里舌燦如花的影評人們也只有兩個字的評價:很好?!睘槭裁匆鲞@么一段呢?因為,可能程度深淺不同,但不管是柴姑娘的的節(jié)目,還是柴姑娘的這書,給我的都是類似的感覺。

我曾經(jīng)對初涉作家的朋友的日志評論:“把深的東西通過很多人能夠接受的方式描寫出來,可能最終就是為了說一個道理,但通篇的文字都在與讀者建立共鳴,或曰‘談判’”。我愈感這兩個字用得妥:談判。不管讀白哥的書,還是讀柴姑娘的書,我認為,比較好的狀態(tài),并不是一味地點頭稱贊,而是他(她)和你在談判,你也在和他(她)談判,這事兒這么想妥不妥?這事兒這么做妥不妥?而結果可能正如柴姑娘在書中所說:教科書不教這個。反過來想,教科書裝得下嗎?意思是,本就沒有標準答案。在和書上的思考甚至隔空對話的談判中,你來我往。既是談判,自有妥協(xié)。妥協(xié)之中,自會思考。既有思考,自然收獲。

不太謙虛地說,上面的道理我懂。不過,該是對這本書期待值太高了,看第一節(jié)非常興奮,但慢慢地到第四章左右的時候,感覺興趣淡了,我停下了。粗略地感覺,第一章在用力上也挺猛地,到第二三章慢慢地沒有那么“刺激”了,興趣下來了。不過,我對自己說,這是我的問題。于是,調(diào)整狀態(tài),不再仰視,與柴姑娘平等地坐下來“談判”。通過前十章,能夠讀出柴姑娘的點滴進步,有個感覺,以前稚嫩的時候,大概柴姑娘也是有意為之,她講得多是稚嫩的話,多是從別人那里吸取養(yǎng)分,而到了后來,她已經(jīng)開始有能力講出比較深刻的道理了。

這本書并不是柴姑娘的個人傳記,但在故事群里,也有她的故事,粗略勾勒,或許也能有個模子,不過,我更關心對她有“強烈生命印象”的人、事,而,這些,在很大程度上,也成就著她。感覺我和柴姑娘有個相像的地方,我也對有些話有些場景的印象尤為深刻,不過,我的不如她多。我感覺她也是這樣的,有些話,有些場景,不會刻意去記憶或記錄,但,它們會自動保存,然后,活著,過著,它們不知道什么時候就會蹦出來。當然,那些話,那些場景,在當時,必是有些觸動的,也就是柴姑娘所謂的“強烈生命印象”。不知道是不是每個人都有,有很多。而我想,好像有點自夸的嫌疑,該是有心的人會自動保存得更多吧。那些話,那些場景,因為有些觸動,不過當時并沒有想太明白,所以就自動保存了,而在日后遇到類似狀態(tài)時,會回想起它們,再來咀嚼、回味,方知其中勁道,進而對己對人對事都有反思。而在某種程度上,自動保存的,是何,也決定著這個人。

第一章,用現(xiàn)在同在暢銷榜上的書名來概括的話,就是《誰的青春不迷?!?,即使有夢,咋走,也是問題,即使知道咋走,如何走好,也是問題;用柴姑娘記住的白哥的話就是“人們聲稱的最美好的歲月其實都是最痛苦的,只是事后回憶起來的時候才那么幸?!薄H绻f第一節(jié)末兩個小故事中的“我什么也說不出口”和“我心里抽動,一時問不出下一句來”讓這個初生牛犢“做回了人”,那第二章就標志著這個有了人味兒的找到了些感覺的記者變得更職業(yè)了,或說,非典報道讓柴姑娘完成了成人禮,因為,她明白了“當一個人關心別人的時候,才會忘記自己”,也有了“欲望”。當然,成年,不代表青春結束了。

不知道后面十章里是什么樣的,前十章里,只有第二章和第三章都只講了一個故事,如果說第二章是成人禮,那么第三章的故事則標志著柴靜的風格初步形成了,包括過程,包括結尾。如果說整個第三章是“油鍋”,關于宣傳部負責人“云”的玩笑就是其中一滴“熱水”。我一直認定柴靜是個不好玩兒的人,至今依然。不過,酷愛文字游戲的我在第四章里看到了她的一點兒好玩兒,至少是文字上的:從開頭引出自己被評價為“做不了對抗性采訪”到慢慢證明自己能做,而且可以做得很好,甚至被評價為“一個姑娘家這么厲害,誰敢娶”,不僅如此,還反過來從根本上否定這個說法,并提出“理論成果”:是對峙,不是對抗。理論和實踐高度統(tǒng)一了,第四章的最后來個“痛痛快快”。

第五章整體有點兒與社會對峙的意思,在面對“節(jié)目就墮落到了去拍網(wǎng)站新聞的最底下一行”以及題目太邊緣的“批評”時,逆勢而上。不過,雖然如今社會的很多人對同性戀等依然不能正視,但越來越多的人都在慢慢接受,也可見新聞人們的努力?!拔覀兘K將渾然難分”,假如你自己的孩子就喜歡同性,怎么辦?再追加句孟非在《非誠勿擾》節(jié)目中引述過的一句話(孩子問父母):你們是要我結婚,還是要我幸福?柴靜這章中的一句“知道和感覺到,是兩回事”讓我最有共鳴。不知道的時候,無知是我們的擋箭牌,以至拿無知當資本;知道的時候,也或與無知無異。

第六章中一句“沒有完,完不了”,看上去,怎么著都有些無奈的感覺,而無奈不代表放棄,成為了柴姑娘再一次出發(fā)的動力,第六章也就延續(xù)著第五章對邊緣的關注。柴姑娘也從這一章開始,很正式地很有力度地聊一些大的話題,比如制度,比如人性。文章最后的“徑直”不再是固執(zhí)抑或執(zhí)拗,而是堅定。這一章提到了李陽的家暴,當時我也曾寫過一篇文章《家暴也瘋狂,李陽也是人》,在當時,那么多人理直氣壯地去指責李陽,我特別想請所有人先問下自己。讀這一章時,我想到了自己童年時的一些見聞,我童年在農(nóng)村成長,就不止一次看到過丈夫在大街上,在大庭廣眾之下連打帶踹自己的妻子,旁邊的人也會勸架,越勸丈夫打得越厲害。21世紀了,進步到了什么程度呢?本章最后部分提到,柴姑娘曾專門去找過兩會中的一個男代表委員,他說:“如果男性對女性造成人身傷害,那就按現(xiàn)有的法條來判,為什么要為了家庭暴力再去立法?”......

第七章,題目“山西,山西”,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南京!南京!》,只不過標點符號不一樣。山西是柴姑娘的家鄉(xiāng),但她說,“我不想再回山西了”。礦難、職業(yè)病、環(huán)境污染、土地塌陷夾雜著柴姑娘美麗的童年記憶,而這也就更像中國發(fā)展的濃縮寫照,只不過比平均水平嚴重些。“我不想再回山西了”,不是不愛了,是不想再給愛減分了,而父親與她不同,有對女兒的“分擔”,怕是也有對故土的實在不舍。所以,本章最開始海子的一句詩“天空一無所有,為何給我安慰”更像是對故土的質(zhì)問:你呢?“山西,山西”,告急似的語氣讓她近乎絕望,絕望地是,我對山谷喊,山谷都還有回音,但老頭兒面對市長的打賭有力地說明著:“先發(fā)展再治理”是做夢,但市長沒有接,既然沒有,就不是山谷而是遠古了,柴姑娘最后道出心聲,“我的家鄉(xiāng)”,如果還能回去,她當然想回去。

第八章太應景了,簡直就是在聲援《南方周末》。昨天我寫了一篇《“南先生風波”隨記》,里面就曾引用過@石述思用來與同仁共勉的分享:“一個男人不成熟的標志在于他甘愿為某項事業(yè)悲壯地獻身,一個男人成熟的標志在于他甘愿為某項事業(yè)卑賤地活著?!指瘛尔溙锢锏氖赝摺贰?。這一章的小故事都能很好地來駁倒其前半句話。陳丹青的一句“這是讓我最難過的——所有人都認了”聽起來很無奈,我打心眼兒里同意丹青先生的判斷。有人勸柴姑娘們“不要往下做了吧,中國亂不起啊”,這句話聽起來其實特別有意思,除去柴姑娘用事實做的回答,我有幾個思考:1.梁文道先生曾說,有些老百姓太為政府著想了;2.這本是某些官員的思維:提意見=揭亂;3.動不動就引入“外敵”,生怕外敵不進來。那些反對的人們,不要裝不明白,為什么《南方周末》能夠掀起微博的地震?究竟是什么使得亂起來了?是《南方周末》嗎?不解決,才會大亂。本章,柴姑娘還不忘提了句王勇平,他說“是刺頭,但是我們的社會需要這樣的人”,似乎有點點兒伸冤,這純屬我“捏造”。本章最后一句則成為“聲援《南方周末》”的點睛之筆:“我想要憲法賦予我的那個世界”,也才是一個公民社會的基礎,要達到,自然需要公民。

第九章我尤為喜歡。柴靜兩會觀察,到了第四年,她“才開始想最簡單的問題:代表是誰?代表誰?兩會要干嘛?”可以聯(lián)想到兩句極為經(jīng)典的話:1.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要到哪里去;2.走得太遠,不要忘了當初是為什么而出發(fā)。我大概唯一一次給柴姑娘的博客里留言是說了這樣一段話:“柴姑娘,你好!近來我反思自己,發(fā)現(xiàn),有時候很喜歡用些色彩過濃的詞匯,用的時候確有快感,但是,感覺戾氣有些重,你也多次用‘一劍封喉’形容新聞報道的某個狀態(tài),你是否感覺話語間該少些這類詞匯,更深說些,人該再心平氣和些。不知你有何評論?”在讀這一章時,也愈加感到,柴姑娘很多詞語都可看出她借住詞語的情緒發(fā)泄,我是這樣理解的,比如特定情境中的“...多牛啊”,我只能找出本章中這樣一句來安慰自己:“人性是這樣,光靠自己靠不住”。再有個感觸頗深的也是極為應景的,柴姑娘的現(xiàn)場導演評價她:“其實你什么特別之處也沒有,你就是平常說話。”也讓我想起在大學期間聽過的演講,大學生們每個人都討厭官話套話,幾乎每個人一到正式場合就說著套話,尤為令我感觸的還是那次,班級在介紹班級志愿服務活動時,居然好幾個班在活動介紹中都介紹“冒雨”組織、參加,這就屬于,沒有雨,制造雨,才能上!說它應景,是因為習的第一次講話,如“春風拂面”般,其實,只是回歸正常。

第十章探討真實。突然覺得,我居然把“真實”也想簡單了,連“真實”都那么不“真實”。有個領導告訴柴姑娘:“記者提供的是事實,不是情緒”??墒?,情緒本身也是種事實啊!也不要忘了,情緒激動狀態(tài)下,有些話更是深藏心底的心里話,雖然偏激,雖然可能受到環(huán)境影響,但那同樣真實,不是只有冷靜狀態(tài)下才是真實。于是,我只好自己總結:要完整,要準確。再有個柴姑娘的思考就是關于預判。與經(jīng)濟學中“假設人性是自私的”不一樣,如果記者也擅長假設,謂之預判,那么剩下的就僅是求證了,不過,記者其實也要假設,假設自己什么都不知道,只知道一些信息,而沒有道德判斷。還有段非常經(jīng)典的話:“做調(diào)查記者最容易戴上‘正義’、‘良知’、‘為民請命’的帽子,這里面有虛榮心,也有真誠,但確是記者在困境中堅持下去的動力之一。現(xiàn)在如果要把帽子摘下,有風雨時也許無可蔽頭?!痹谛枰臅r候,戴上,畢竟,本就是無形的。

把另一句經(jīng)典置于此,作為讀書筆記上篇的結束語:“這個世界上沒有好人和壞人,只有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壞事的人?!边@句話來自柴姑娘的同事,也是通過“新聞眼”對社會的觀察和思考。

看見的讀書心得2021字2

花了一個周末的時間,讀完了柴靜的《看見》,心里的滋味很復雜。我曾以為這不過是一部讓我看看一個優(yōu)秀的記者如何成長的書,而令我始料未及的是,在閱讀這本書時,每一次停頓,我都在思考著自身。

最初知道這本書,是在手機應用one上看到其中的一篇文章《山西山西》。純美的的開頭,讓我以為這只是一篇追憶童年的散文。卻原來那只不過是引子,引出的是一件讓人憤慨痛心的大事----環(huán)境污染。而柴靜在觸目驚心的數(shù)據(jù)和現(xiàn)狀描寫中穿插的童年往事,為這篇文章加入了情感,從而拉近了讀者與環(huán)境污染這件事的距離。環(huán)境污染,并不只是書面上的文字,口頭上的口號,而是生生吞噬了我們的童年和美夢的近在咫尺的野獸。接著看到柴靜的博客《新書的交待》,其中的一段視頻深深吸引了我。我想,這段視頻吸引我的地方,和《山西山西》吸引我的地方一樣,就是一個記者,在用一種冷靜客觀的態(tài)度追尋著一個新聞一個事件的時候,不曾抹去心中的那一點情感。

看完書,再回過頭來看那段視頻,我才真正懂得視頻中的一些話語。柴靜在書中引用了很多她這十年來在央視工作、采訪的新聞和事件片段,但是她在寫這些片段的時候,并不是簡單地重復,更不是在展示過去的榮耀和輝煌,恰相反,她一直在訴說著過去的錯誤和迷失。換言之,她在寫的,是自己這十年中走過的路,她自身的成長。這不是柴靜對自己生活工作的記錄,而更像是一本凝聚著感悟和思考的“心得”。

在閱讀中的我,在《看見》這本書中一直在尋找著自己的影子。并不是我的經(jīng)歷與柴靜有何相似之處,但是我想,每一個個體,在成長的道路中,不管經(jīng)歷過什么或者沒有經(jīng)歷過什么,總有相似的心路可循。初入職場的青澀和倨傲,迷失了自我的慌亂和惶惑甚至想要放棄自己的“出溜”,壓力下的或軟弱或尖銳,這些感受我們都曾有過。所不同的是,有些人,在走過了這么多路以后,把自己包裹地越來越深,最終只留下了一個勉強適應社會標準的模糊的影子,糊涂地過著千篇一律的生活。而柴靜,一次次地放下包袱,越來越走進自己的內(nèi)心,從而也能夠走進更多人的內(nèi)心。

看完這本書,我的心里一直在重復著兩個字——獨立。獨立地思考,意味著不從眾不偏頗。擺脫任何別人的影響,聽從自己內(nèi)心的聲音。而更難的,是擺脫“自我”的影響。像“金剛經(jīng)”里所說的,“念起即覺,覺即不隨”。察覺自己的每一個念頭,看住他而不是跟隨他。在“自我”的影響下,依然保持獨立的思考,這才是真正的自由。

看見的讀書心得2021字3

幾年前,闊別央視一年的柴靜攜自己投資拍攝的紀錄片“穹頂之下”再次出現(xiàn)在人們的視野中,照舊是一件白色的襯衫和普通的牛仔褲,周身卻散發(fā)著溫暖的母性和無盡的力量。這讓我想到了閱讀《看見》的情景,一本書捧在手里,猶如隨著柴靜走過了千山萬水,閱盡市井百態(tài)。

《看見》可以說是柴靜個人成長的告白書,也可以說是現(xiàn)實社會的真實寫照,柴靜以一個央視主持人、記者的身份客觀地、用心地去“看見”,又以一個有良知的媒體人的身份將現(xiàn)象背后的本質(zhì)、現(xiàn)實世界的邊緣完整還原,呈現(xiàn)給觀眾真相。起初,我并不明白這樣一本內(nèi)容深刻的著作為何要取那么簡單的名字——看見,后來,從柴靜對自身成長的闡述中,我漸漸明白:作為一個媒體人,她是謹慎的,她避免以自己的觀點來影響觀眾,作為一個作者,她是良善的,她只想引領人們自己去探索,自己去感悟,給讀者最大的自由。

書中有幾個部分給我很強烈的震撼,例如藥家鑫一案背后所呈現(xiàn)出的教育問題,例如汶川地震背后的故事,例如虐貓事件的真相……讓我印象極深的是關于女囚的采訪和盧安克的記錄。

世俗人眼中的女囚,大都是罪不可赦的,她們將屠刀無情地扎向自己的丈夫,她們可怕如魔鬼,狠毒勝蛇蝎。然而,柴靜筆下的女囚,有著最尋常女人的脆弱、無助、委屈、絕望,但這些都不是最讓我震驚的,最讓我感到痛心疾首的是她們的無知!

這章節(jié)的內(nèi)容,柴靜給其命名為“沉默在尖叫”,看到這個名字,我的心臟仿佛一沉,又被狠狠劃傷。而書中所記錄的女囚大多都是以此種方式來完成對自我所謂的“救贖”。有一個年輕的女囚,叫小豆。她從十幾歲起就被村里的流氓霸占,小豆不能不嫁給他,否則他就要殺了她全家!婚后,當然是日復一日的折磨,肉體上的,也有精神上的。

柴靜記錄了這樣一個細節(jié):某一日,小豆和流氓丈夫在家看電視,是一個愛情片,丈夫突然轉(zhuǎn)過頭問她:“你愛我嗎?”小豆回答:“什么叫愛啊?我不懂,我不知道?!眱H因這句話,她的丈夫?qū)λ僚?,逼迫她去說愛。

讀到這里,我悲從心起,為小豆,也為她的丈夫。該是多么無知的女人,和丈夫結婚數(shù)年卻不懂什么是愛,該是多么可悲的男人,用拳頭來為自己爭取一個“愛”字。重要的是,這不是個例,這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幾乎每一個殺害丈夫的女囚背后都有一段不堪回首的歲月:家庭暴力,將這些女人逼上絕路,痛下殺手。悲劇的罪魁禍首不是某個人,而是一種集體的無知,無知讓那些男人將自己的妻子作為發(fā)泄憤怒的工具,無知又讓那些女人面對暴力選擇了極端。

柴靜說,這些女人大多出生于70年代,沒什么文化,他們的命運就像種在水泥地里,動也動不了。相比之下,接受過良好教育的李陽妻子Kim則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方式:用法律和公眾的力量來實行自我保護!但這背后映射了另一種社會現(xiàn)象,就是像李陽這樣功成名就的“成功人士”,讀后感·在情緒管理、人道和法律面前甚至也是無知的,這是國內(nèi)法律不健全的結果,而家庭暴力和“瘋狂英語”聯(lián)系在一起,則是對應試教育所造成的人性扭曲給出最強烈的批判!

正因為如此,當我讀到“無能的力量”一章時,才尤其感受深刻。盧安克,這個來自德國的年輕人,無償?shù)貙⒆约菏畮啄甑那啻簹q月獻給了中國偏遠山區(qū),致力于廣西地區(qū)的農(nóng)村教育。盧安克所謂的“教育”,不是耳提面命,而是陪伴。他的思想中大有中國道家“無為而治”的影子。以世俗的觀點來看,盧安克本身就是平庸的,他甚至不會對孩子發(fā)脾氣,也不會對孩子們的行為給出是非判斷。

當柴靜采訪盧安克的時候,淘氣的孩子就在他的懷里、膝頭笑鬧,揉搓著盧安克的頭發(fā),而他則一點都不介意。有幾次,柴靜差點對孩子說出那句話:“不要這樣,阿姨不喜歡?!钡撬龥]有說,因為盧安克的平靜感染了她,這種無能的力量,實則有著千鈞之力,可以以靜默的方式感化人心,傳遞出平和。

有的人懷疑盧安克的“陪伴”對孩子來說沒有實際用途,因為這群孩子不會因為盧安克的存在而一步登天,成為“有出息的人”,受制于自己的出身和家境,他們大多要重復父輩的命運,而我則不這樣認為,我之所以不這樣認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沉默的尖叫”一章的內(nèi)容。正如曾經(jīng)一檔綜藝節(jié)目《爸爸去哪兒》中曹格所說:“在愛的環(huán)境里成長起來的孩子,不會壞到哪里去?!北R安克“無能的力量”,并非一定要讓孩子們將來成功成名,他是為了讓孩子們不要無知!當孩子們將來成為一個農(nóng)民,他會是個快樂的農(nóng)民,會以愛的態(tài)度來面對妻兒,會遠離家庭暴力,會在迷惑的時候,想到記憶深處有一個叫盧安克的人,曾那樣堅定地支持他們,這還不夠嗎?這,難道不是中國教育最缺少的嗎?

我感謝柴靜這本《看見》,它文字流暢如行云流水,卻能發(fā)人深省至入木三分,我們面對同一個世界,卻無法看見同一個世界。面對社會現(xiàn)象,她幫讀者撥開迷霧,甚至會揭開遮羞布,把核心本真的事實指給人們看。

全書讀罷,再次欣賞封面上那張照片,從老人的笑容中,孩子的眼神中,都看到了希望和溫暖。在柴靜的眼睛中,看到的是那種被世間不公與苦難磨礪出的柔和堅定。盡管丑惡有存在,但這個世界永遠是“美”與“愛”占有主流地位。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記自己為什么出發(fā),而柴靜著作這本書的目的,大抵是讓我們不蒙昧,不偏頗,不沖動,和她一樣,面對生活,保持自己的清晰、冷靜和溫柔。

看見的讀書心得2021字4

今天把一整本《看見》看完了。這本書買來以后我僅僅翻看了幾頁就把它扔到書架上,這一放就是一年。原因是這本書太厚了,當時的我比現(xiàn)在浮躁多了,根本無法沉下心來耐心看完一本這么厚的書,更何況當時買書也沒有明確的目的和動機,就是覺得人活著應該多讀書,腦子笨更應該多讀書。于是就在網(wǎng)站的暢銷書榜單里看到了這本《看見》,看銷量和評論都還不錯于是就買了回來。直到前陣子隨手翻了幾頁才發(fā)現(xiàn)這本書寫的還挺好,挺真實,于是就每天睡前看一章,每一章都記錄了一個真實的事件,看書的過程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就像書的名字看見”一樣,我可以通過柴靜的眼睛看見這些事件的來龍去脈,就像自己親眼見證過一樣,妙不可言。

本書由央視著名記者柴靜所寫,她細致入微地描寫了自己十年來在央視的成長歷程,引用作者在這本書的開頭和結尾的一段話來理解她寫這本書的目的最合適不過。

“在這本書中,我沒有刻意選擇標志性事件,也沒有描繪歷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聞報道里,我只選擇了留給我強烈生命印象的人,因為工作原因,我恰好與這些人相遇。他們是流淌的,從我心腹深處的石壩上滿溢出來,堅硬的成見和模式被一遍遍沖刷,搖搖欲墜,土崩瓦解。這種搖晃是危險的,但思想的本質(zhì)就是不安。

我試著盡可能誠實地寫下這不斷犯錯、不斷推翻、不斷疑問、不斷重建的事實和因果,一個國家由人構成,一個人也由無數(shù)他人構成,你想如何報道一個國家,就要如果報道自己?!?/p>

這本書一共二十個章節(jié),每一章是一次采訪記錄,也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每一個故事中發(fā)生的人和事都真實地存在我們的生活中,這本書中的采訪對象有殺人犯、抑郁癥少年、同性戀者、留守兒童、政府官員等等……每一個事件都具有代表性,每一個事件所反映出的問題都直指這個國家和社會的病癥,如果不是看了這本書,我壓根兒就不會去關注這些邊緣群體以及群體背后的事件和事件背后隱藏的真相。

很幸運,柴靜在這本書里細致入微地描述了每一個事件的來龍去脈,她沒有過多地被固有成見和個人感情所束縛,而是站在觀察者和陳述者的立場客觀地講述這些事件。她把包裹在真相外部的表皮一層一層地剝開,將真相暴露在讀者眼前,讓我不至于疑惑和茫然。也許書中的結論并不一定完全正確,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些結論足夠客觀,不同的人對同一件的解讀本來就沒有絕對的對錯,各種感受只能因人因事而言,決不能一概而論。

看見的讀書心得2021字5

花了一周的時間,斷斷續(xù)續(xù)地讀完了柴靜的《看見》,感觸良多。看書之前,在網(wǎng)上看了很多介紹、書評,反映甚好。我曾以為這不過是一部介紹一個優(yōu)秀的記者如何成長的書,是一本出入職場的心路歷程。然而令我始料未及的是,這本書很沉重,以致于我無法一目十行,速讀完成。

柴靜在書中引用了她在工作中的采訪新聞和事件,但她并不是在簡單的去描述這些片段,用這些片段去展示她的輝煌與榮耀。正如她自己所說,她試著盡可能誠實地寫下著不斷犯錯、不斷推斷、不斷重建的事實和因果。她在寫的,其實是自己這十年中走過的路,她自身的成長。柴靜在十年中探索著邏輯,有一天她懂了,于是有了自己認識事物的坐標系。

正如她在序言中寫道:要想看見,就要從蒙昧中睜開眼來。這才是最困難的地方,因為蒙昧就是我自身,像石頭一樣成了心里的壩。我的第一個感觸便是思考,獨立的思考,擺脫自我影響的思考。何謂成功,在我看來便是平和,寵辱不驚。如何能夠平和,這是建立在自知的基礎之上,自知自己是個普通人,尊重自己的內(nèi)心學會平和得制定目標和計劃、判斷得失。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了我們?yōu)槭裁闯霭l(fā)。平和很難達到,至少目前的我做不到,這需要時間的歷練,需要過程,不知十年后能否做到?

同樣柴靜的敬業(yè)令我折服,為了記者的職業(yè)道德,不斷壓抑著自己的情緒、打磨著自己的冷靜和理智,但她熱愛這份工作,她心甘情愿。我的第二個感觸便是責任感。在非典面前,她不甘于只做一個旁觀者,沒有設備記錄,沒有同事陪伴,獨自一人進入病區(qū),承受著被傳染的風險,和病人面對面交流。在山西采訪時,一位官員帶著譏笑的說:你怎么不給山西辦點好事兒?我辦的就是。她可以在不斷的余震中走入地震災區(qū),冒著生命危險走入非典病區(qū),頂著各種壓力采訪敏感話題,憑的就是一份責任感。

在采訪兩會時,有個編導說柴靜看你采訪,眼睛里都放著光,攫取的光,這種光正是她的熱情的所在。責任感是一個有職業(yè)道德的人必不可少的。我是一名教師,我的職業(yè)是教書育人,傳道授業(yè)解惑意味著改變別人的思想,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責任感在我看來就是不愧對每一節(jié)課,不敷衍,對學生和家長負責任,能讓我的學生從每節(jié)課中學到一點內(nèi)容,也許這種看法比較膚淺,但這也是我目前致力于達到的目標。

《看見》中還令我深有感觸的就是包容。包容建立在尊重與理解的基礎之上,尊重不等于禮貌,理解也不是可憐。存在即合理,我們往往只看見受害方,一味的去譴責侵害方,卻缺少對于他們的諒解。一個人他的心在硬,也有自己心底一角的溫柔這是《沉默中的尖叫》一章中小梅的話,即使她父親經(jīng)常毆打她母親,她仍然相信父親會溫柔,只是沒有被發(fā)現(xiàn)。Kim對孩子說可以恨爸爸錯誤的行為,不要恨爸爸這個人。我們?nèi)鄙俚木褪沁@顆包容的心。包容不同于容忍和寬容。容忍還有個忍字,表示造成了不悅但沒有改變侵害。寬容有個寬字,表示一方的大度,不是平等的容,唯有包容是全方位的容。理解,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他們的行為,可以對他們的行為提出合理的建議,但表示對他們錯誤行為的理解,這是我要去學習的。

胡適說:給你自由,你不獨立,仍是奴隸。學會獨立思考,可以表達看法,但不偏激。能了解事件背后的本質(zhì),能包容別人的觀點,客觀公正的評價。學會反思,在反思中去建立屬于我自己的認識事物的坐標系,這也許就是我從這本書中學到的。

看見的讀書心得2021字相關文章:

2021字讀書心得體會

2021字讀書心得感想?yún)R總

讀書的心得2021字以上

讀名著心得2021字5篇

大學生2021字讀書心得5篇

讀書筆記心得2021字

讀書心得2021字模板

讀后感心得2021字以上

弟子規(guī)讀書心得2021字5篇

讀后心得體會2021字總匯

46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