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xiāng)》的讀書筆記

| 新華0

《故鄉(xiāng)》的讀書筆記篇1

想必大家都知道這本故鄉(xiāng)是魯迅先生寫的。在這里,每一個靈動的文字都是一節(jié)美妙的音符,每一篇動人的文章都是一道永駐心底的風景。

作者魯迅:—,原名周樟樹,后改名周樹人,自豫山、豫亭,然后改名魯迅。我們知道,對他有很高的評價: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被稱為“民族魂”。

此書中,有很多文章。讓我記憶深刻的,就是阿長與山海經(jīng)了。阿長是魯迅兒時的保姆,這篇文章記敘了“我”兒時和長媽媽相處的`七件事,刻畫了一位雖然沒有文化、粗俗、好事,但心地善良,熱心幫助孩子解決問題的保姆形象,我覺得魯迅先生對她充滿了尊敬、感激和還念之情。

還有魯迅與兒時閏土的喜愛,可真有趣!但中年閏土可不一樣了,閏土說出來的第一句話就是:“老爺!……”我們就知道,他們之間已經(jīng)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變化真大。

在這里還有許多著名的文章:瑣記、吶喊,狂人日記、阿q正傳、仿徨……

這本書使我印象深刻。

《故鄉(xiāng)》的讀書筆記篇2

從魯迅的《故鄉(xiāng)》中,我們可以看到魯迅的童年是一座被塵封的大院。

童年的魯迅,仿佛是一個生活在天堂的魔鬼,豐衣足食卻寸步難行;而閏土則是生活在地獄的天使,生活艱辛但充滿快樂。閏土的童年必須要看瓜田,但他自由、快樂。魯迅的童年雖豐衣足食,但他只能悲哀地念著“之乎者也”。閏土還可以去做無窮無盡的新鮮事,看無邊無際的海洋;而魯迅只能看到那“四角的天空”。

沒有了自由,多少財富都是破銅爛鐵。自由才是真正的金子!可那畢竟是幾十年前的封建社會,離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那么漫長而浩瀚的一段歷史??墒?,到了現(xiàn)在的社會,大人們還是大同小異、異曲同工地為我們打造一個標準童年:束縛。

《故鄉(xiāng)》的讀書筆記篇3

鄉(xiāng)愁埋藏在歲月的日子里。這么多年,無論走得多遠,飛得多高,都總想著回去故鄉(xiāng)。

那兒很美,如夢一般。

魯迅先生的故鄉(xiāng)是極冷的,總有北風凜冽地刮著;而我那兒是不懼寒風的,深冬時,故鄉(xiāng)總有青秀的山四面罩著,像一個嬰兒躺在搖籃里,那樣暖和;那兒的天也不是蒼黃的,而是碧藍的如一塊玉,水也終年綠著;那兒也不是荒村,稻麥在田里垂著,青灰色的瓦上也閃爍著明亮的光。

那是什么時候的故鄉(xiāng)呢好像忘卻了,只記得那時每個人的臉上都掛著笑,一片歡笑里,露水滴到臺階上“叮咚”作響。

如今再回到故鄉(xiāng),我卻再也看不見露水了,更多的是飛揚的塵土。青山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倒下的樹木。沒有人再種莊稼,自然就沒有了那些金黃的稻麥——還有誰能照顧他們呢故鄉(xiāng)的人似乎也都不笑了,黃昏時分,我只能聽見他們勞累了一天后的嘆息。

我疾步行走,在鋼筋水泥中尋找,卻再沒找到那些青灰瓦的房子。行走在那些骯臟的水泥房間,讓我痛苦不堪。

凜冽的風,蒼黃的天,荒涼的村……我的故鄉(xiāng)和魯迅先生的故鄉(xiāng),竟也是一樣的。

幾年前,爺爺奶奶都是健在的。奶奶甚至還獨自一人,專程來虎門照顧了我三年。爺爺一輩子沒離過故鄉(xiāng),便也不再離開了,執(zhí)意守著那棟老房子,但終也是行得路。可這次回去,爺爺卻坐在了輪椅上,由奶奶推著,行得慢極了。

忽又記起父親說的:

“你爺爺奶奶也都將是不久于人世的了。如果他們死了,我也就沒有必要再回去了?!?/p>

魯迅先生回故鄉(xiāng),不也是為了接他的母親嗎除了他的母親,他在故鄉(xiāng)還有什么能夠留戀的呢

原先,我們都是如此。當一個地方?jīng)]有什么再值得我們牽掛的時候,我們的完美和憧憬,也就隨之破滅了。我不禁為故鄉(xiāng)流下了兩行熱淚。

可我還會回去,哪怕只抱著一絲絲期望。就像魯迅先生說的:“期望是本無所謂有,本無所謂無的?!碑吘梗鞘俏乙酝利惖墓枢l(xiāng)。

《故鄉(xiāng)》的讀書筆記篇4

“我吃了一嚇,趕忙抬起頭,卻見一個凸顴骨,薄嘴唇,五十歲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兩手搭在髀間,沒有系裙,張開兩腳,正像一個畫圖儀器里細腳伶仃的圓規(guī)。”與閏土相同,《故鄉(xiāng)》中對楊二嫂的描述也可謂精彩絕倫。其中,“圓規(guī)”這個比喻構(gòu)思奇巧,寓意豐富,是這段中的一大亮點。那么這個比喻妙在哪里呢?

首先,從外貌上來看。大家都明白圓規(guī)是很瘦長的,奇形怪狀的,用來形容枯瘦難看的楊二嫂的樣貌恰到好處。無疑,這有些夸張的意味,但顯然如此一來,楊二嫂這一主角剛一出場,便印在讀者腦海中了。

其次,再來分析人物性格。楊二嫂的性格特點是尖酸刻薄、圓滑世故、貪得無厭,也與圓規(guī)有千絲萬縷聯(lián)系。圓規(guī)的腳是很尖的,恰恰象征也的“尖刻”,而尖腳的圓規(guī)又能畫出圓,又象征她的“圓滑”。這樣來看,“圓規(guī)”形容的可絕不僅僅是楊二嫂的外貌啊。

最終一點,也是最關(guān)鍵的一點,從社會層面來看——魯迅的文章必然要如此——楊二嫂與閏土一樣,都是身上具有“國民劣根性”的代表。不一樣的是,如果閏土是“麻木”,那她就是“貪婪”的象征。相比閏土的尚讓人可惜、可憐,楊二嫂無疑更讓人生厭、讓人憎恨。但我們真的能怪她一個人嗎?別忘了,她以往也是一位年輕漂亮、熱情精明的豆腐攤主呢。她與閏土一樣理解著社會的摧殘,才落得這般下場!貪得無厭、唯利是圖,這樣的人還對國家對民族有什么用?如果所有人都如此,我們還是一個民族嗎?所以,這是也是“國民劣根性”——貪婪。而圓規(guī)是知識分子的工具,這實在是一個莫大的諷刺:知識分子們,你們有了知識,難道還看來出來社會的本質(zhì)嗎?還不該奮起反抗嗎?……

如此說來,真的沒有什么比“圓規(guī)”更適合形容楊二嫂了!

《故鄉(xiāng)》的讀書筆記篇5

“我”回家了。眼前盡是悲凄蕭索之景——這不是我的故鄉(xiāng)。那時的故鄉(xiāng),是一片西瓜地里的小英雄——可這形象卻愈發(fā)模糊了;那時的故鄉(xiāng),是一位水鄉(xiāng)中最美的姑娘——可這“西施”卻站成了圓規(guī)的模樣;那時的故鄉(xiāng),是小氈帽,是紫圓臉,是紅活圓實的手,是那說不盡道不完的故事……可現(xiàn)如今呢?眼前的蕭索,是破氈帽,是一片灰黃,是兩板松樹皮,是歷經(jīng)歲月滄桑的……的一切。

何為“可悲的厚障壁”?我想,那不僅是阻隔“我”和幼時伙伴的那堵無形的希娜之墻,更是那可悲年代的產(chǎn)物。民不聊生,眾生苦難,階級的劃分早已明了之際,沒有人會在歷經(jīng)歲月滄桑的打磨下,在疲于奔命時,在為了“活著”而拼盡全力時仍期望著再續(xù)幼時兄弟親情。即便閏土激動至極,即便迅哥兒重返故里,即便四外無人,即便沒有“面子”上的困擾,即便沒有“主仆”之分,我想,二人也不會如幼時那般親密了——他們“長大了”。正如閏土所言:“那時是小孩子,不懂事……”

就如歌中所言,“都在歲月中磨掉了尖牙。”

再看自己,小學的玩伴又能依稀記得幾個呢?其中又有多少仍有聯(lián)系呢?試想將來,又有何人能保證自己不會被一句“哦!我想起來了!原來你是那個誰啊!”所傷呢?又有誰能保證自己不會看著一幅幅陌生而又有些許印象的,成熟的面孔一一猜想“這大概是我當年的右前桌”呢?

……良久,回神。

希望仍在。這一隙的光明,是閏土的香爐、蠟釬和黃毛邊紙——是飄渺的神明;那半絲的隱曜,是迅哥兒口中的“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或許,這就是一個大的斯金納箱,而“希望”,便是那尊神:它來自于人,受托于人,卻也背叛于人??蛇@就是人的天性,他們一遍遍的被希望所拋棄,并取名叫“絕望”,然而又一遍遍的說:“希望總是有的?!?/p>

就像一個奇妙的輪回,水生便是閏土,宏兒便是迅哥兒。他們也會在雪地捕鳥,也會在瓜地叉猹,也會在金灘拾貝,也會收到來自對方的彩色羽毛——他們說好的?!按蟛?!我們什么時候回來?”宏兒如是問道。但又有誰知道,宏兒所見是否也是滿目蕭索呢……

“他的態(tài)度終于恭敬起來了,分明的叫道:‘老爺!……’”

《故鄉(xiāng)》的讀書筆記篇6

在我看來,故鄉(xiāng)不是一個地點,而是一種感覺,一種親切的感覺。而在魯迅先生的筆下,他的故鄉(xiāng)是一個舞臺,演繹三種人生?;蛟S在今日看來,魯迅半白半文的風格,是讓人很生澀的。但我相信,魯迅在那個時候,必須是用世俗的語言在講一個世俗的故事,在告訴世人,人是怎樣變成鬼的。首先說到閏土,閏土作為一個主要人物,他就是一個中國農(nóng)民的代表。閏土是個好同志,他從不覺得世間有多黑暗,他只是覺得是上天要讓他去種田、去受難。所以他要拜神,他和許多農(nóng)民一樣,信天勝過信自我。就連造反也要有個人來說“此乃天意”。黃巾軍、白蓮教、天地會,這些起義軍無不打著替天行道的旗號。閏土同志的少年多完美!抓鳥、看西瓜、拾貝殼,很完美的生活。但長大以后的閏土呢多災(zāi)多難,生活灰暗得就像一口破鍋。所幸他沒有像祥子一樣把破鍋給摔了。這又是怎樣不幸!從少年英姿到中年怯懦。我們能夠想象,一個人到底要受多少罪,才能從一個活人變成一塊走肉這不是因為世界的黑暗,而是人性的黑暗。逆來順受代替了勇氣,小偷小摸代替了正直,拜天拜地代替了自信。一個閏土的麻木或許不算什么,但千萬個閏土的麻木不仁又會是怎樣的杯具千年封建,鎮(zhèn)壓了中國農(nóng)民的反抗與信仰。拜神!拜神又有何用!殊不知天道即人道,天意

即人心壓在閏土們頭上的山正是他們的麻木。倘若人人反抗,閏土又怎會成為一個杯具

而楊二嫂則不是杯具了,她的生活無疑是場喜劇了。她無疑是《故鄉(xiāng)》中最有喜感的一個人物了。無論是語言、動作還是經(jīng)歷都像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鄉(xiāng)村電視劇中的反面主角。不但令人反感還令人可笑。第一次讀“阿呀阿呀……”的時候,差點笑翻。魯迅這貨絕對不是人民藝術(shù)家,起碼余秋雨、巴金、冰心這些藝術(shù)家們絕不會用這樣的筆調(diào),用個“哼哼”就已經(jīng)翻了天,他們絕不讓這樣的“阿呀阿呀”進入他們的生活。他們甚至要對魯迅豎起人民藝術(shù)的中指。讓我怎樣說呢他們把魯迅的東西割掉了,我相信魯迅必須不會認為自我的東西僅僅僅有《故鄉(xiāng)》那么長。而楊二嫂作為魯迅“冷酷形象”的一大敗筆,她絕不是只是一個笑話,她還是個符號,代表了無數(shù)市井小民?;蛟S她唯利是圖造謠生事,但在文中魯迅并沒有呵斥她,也沒有對她說:“楊二嫂,你不能這樣,你要講八榮八恥,你要五講四美……?!睘槭裁椿蛟S在魯迅看來,市井小民就是如此,不殺人放火,不陷害他人。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攮攮皆為利往。我們不可能讓每一個人都成為圣。貪點小便宜,嚼點小舌頭,又何妨這才是真正的世俗。所以楊二嫂會一向存在,對于這種人,不理即是,又何必批判

而《故鄉(xiāng)》中最大的杯具,莫過于失去故鄉(xiāng)這個完美地方的“我”。其實故鄉(xiāng)沒變,變得只是“我”心中的一些觀念罷了。

《故鄉(xiāng)》的讀書筆記篇7

主要內(nèi)容:這本書是談精神生活的。

全書說了:人的精神是個在外游行的游子,他本來的故鄉(xiāng)在一個美好的地方,這里的好事讓他想到了那里的情況,他就會鼓勵我們做得更好。

這篇小書讓我深有感觸。周國平不愧是大作家,“靈魂”、“精神”這兩個困擾哲學家們多年的難題,他以一小篇作品就給了我們大概的&39;解釋。

靈魂這個虛無縹緲的東西,我認為是有的。

他通常會產(chǎn)生“精神”這個附件。

這“精神”也是一個奇妙的東西,他像細胞那樣,可以自我分裂、復(fù)制,而且還是永久性的。

書里還有一篇十分著名的文章:讀永恒的書。

我們也應(yīng)該學習周國平先生,讀“不可不讀的”、“永恒的書”。

426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