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發(fā)看這本書的想法,是高中時偶然在某個角落看到”《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輕》——一本很難懂的書“一行字。可能是內(nèi)心的”倔強“作祟,想要讀一讀來驗證一下它有多難懂。下面是由小編帶來的有關(guān)《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書心得5篇,以方便大家借鑒學(xué)習(xí)。
但是這個羅伯斯庇爾不是我們所了解的那個英雄羅伯斯庇爾。后者在歷史上只有一次,前者則反復(fù)出現(xiàn)。因此此處的羅伯斯庇爾是一個獨裁、白色恐怖的概念。歷史上獨一無二的羅伯斯庇爾,不管他以前殺過多少人,正因歷史終將過去,他的惡行會被遺忘。可如果我們只能看到這個獨一無二的羅伯斯庇爾,而忽略了概念上的永劫復(fù)歸的羅伯斯庇爾,那么他永遠(yuǎn)會在殘殺無數(shù)民眾之后被原諒。就像拿破侖、希特勒、斯大林都只有一個。
歷史是直線戶外和圓周戶外的個性的統(tǒng)一。人類史和人的一生都是沿線性軌道向前的,發(fā)生過的所有的事件,無論其好壞,都只有一次,因此沒有什么好怕的。歷史和人生都輕如鴻毛。一次就是沒有,只有一次的生命就是從來沒有存在過。于是很多人就在這條不能回頭的軌道上選取輕的生活,融入主流,加入媚俗的大軍。還有人卻總是要在其中找尋更多的價值和好處,他們思考、掙扎、反抗,他們渴望自己能做的更好,擔(dān)負(fù)起自己的職責(zé),即使為此他們要選取重,選取一次次痛苦的輪回,選取永劫復(fù)歸。那么永劫復(fù)歸的存在不在于它是否存在,而在于我們是否看得到,是否做出復(fù)歸的選取。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是昆德拉對于“永劫復(fù)歸”這一命題的思考。集中營中的親人死了,它帶給生者的傷痛還在;羅伯斯庇爾、希特勒死了,新的獨裁者、殺人狂還在誕生。戰(zhàn)爭和獨裁,是永劫復(fù)歸的人類史上無法抹平的傷疤。若你對它視而不見,任憑歷史原諒并淡忘希特勒、斯大林,戰(zhàn)爭和獨裁會一次次重復(fù)下去。人生同樣如此。一生中只出現(xiàn)過一次的事情沒有任何好處。若你糾結(jié)于周圍環(huán)境的好壞和別人的評價,若你害怕承擔(dān)職責(zé)和重復(fù)的生活而不停的掙脫最終越飛越高,那你就會遠(yuǎn)離大地而無法體會生命的真實。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算是我對米蘭·昆德拉作品的初次閱讀。
魯迅先生在書中曾說:細(xì)細(xì)品讀,是一種吸收,一種灑脫,一種愉悅,一種輕松,一種情懷。在我看來,這部作品就需要我們這般去做。這本書中曾寫道:人總有胃痛或心痛。胃痛的話,我們就多吃點飯;心痛的話,我們就多找些簡單的快樂。也不要去管生命是輕了還是重了,重就勇敢地扛起,輕就累累地抓住。是啊,沉重,是每個人都想擺脫的,然而當(dāng)失去那份沉重的時候,那生命的輕,是你能承受的嗎?重與輕是相互轉(zhuǎn)換,不斷變化的。歷史上一些人看似在承受生命之重,實則在他們心中有著我們無法體會的生命之輕。貝多芬在生命的末日寫出了不朽的`《歡樂頌》;米開朗琪羅直到臨終前幾天還整天站著塑像,終于留下了傳世的杰作;托爾斯泰則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下定了擺脫貴族生活的決心。這些人都遭受了生命的磨難與挫折,可是并沒有被其壓垮。他們的所作所為像極了書中所寫的一句話:非如此不可?非如此不可。處于當(dāng)下社會的我們,不更應(yīng)該如此嗎?我們不應(yīng)害怕生命之重,因為那是你成長的必經(jīng)之路,我們也不應(yīng)體會生命之輕,否則你將會一事無成。我們只有將重與輕辯證的融于自身,才能讓自己的外表和內(nèi)心一樣強大,從而在復(fù)雜的社會中闖出一條屬于我們自己的道路。
一本好書,不是給我們一個答案,而是提出一些很好的問題,讓每個人用自己持續(xù)的時間去體會。而米蘭·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讓我們體會到了———時間的另外一個同義詞,就是生命。那么你呢?
曾經(jīng)也寫過關(guān)于生命重量的文章,但從未有過讀完此書后如此深刻的感受。靈與肉,媚俗與反媚俗,現(xiàn)實與反抗,這是昆德拉筆下的輕重世界。眾多現(xiàn)實的無奈掩蓋了華麗的辭藻,行文流淌間流露出生命的抉擇。正是這樣一種文筆,才在我的心中涌起了波瀾,久久不能平靜。不同于其他作品,昆德拉筆下的輕重世界直指現(xiàn)代社會人類生存的困境——以怎樣的方式存在?通覽整本小說,都找不到一個明確地答案來解答這個問題,只能用個人的一生來回答。托馬斯,特蕾莎,薩賓娜以及弗蘭茨都只是以不同方式存在的個體,在無法重演的過去和無法預(yù)定的未來,只能在黑暗中摸索著前進(jìn),去尋找屬于自己的價值光亮。
在這個故事中,四個人物各自的媚俗與反媚俗游戲貫穿始終。主人翁托馬斯拒絕媚俗,然而他卻生活在媚俗之中,無法也不能逃脫。在六個偶然事件的推動下,他選擇了“非如此不可”,也找到了那個可以與他睡覺生活的女人。婚后的他不能克制自己去欣賞別的女人,他在愛情上是忠貞的,在行為上卻是放蕩的。 打著性與愛是可以分開的旗號掩飾自己生活在媚俗之中的事實。他因為特蕾莎而變得沉重,在經(jīng)歷了愛人離開后短暫的輕浮后,卻又因思念而變得更加沉痛。特蕾莎,一個具有獨特而又溫柔的女子,一向追求靈與肉的合一,但也被迫相信二者的雙重性,最后她的肉體也背叛了她的靈魂。弗蘭茲愛薩賓娜愛到瘋狂,但他們確實不同的兩類人,太多的不一樣注定他們不能在一起。他追求刺激,最終也死于刺激。如果是背叛和追求刺激就是反媚俗,那么薩賓娜就是個脫離媚俗而獨特的存在。從某種層面上來說她才是故事的主角,當(dāng)特蕾莎,托馬斯,弗蘭茨,瑪麗克洛德,政治家,革命者,都在不斷追求著生命之“重”的過程中時,她卻用背叛,朝著相反的方向走去。在背叛中,她不斷拋棄自我,變換角色,將生命之“重”的意義拋在腦后。在不斷的背叛后,最終發(fā)現(xiàn)她得到的只是一場虛空,是“一切背叛的終極”。她一直朝著相反的方向走著,最終在一片寂寞和恐懼中走向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這個世界存在的基礎(chǔ)恰恰是輪回的不存在,生活無法預(yù)演,我們既不能把它與我們以前的生活相比較,也無法使他完美之后再來度過,生命之流只能在偶然性的大地上泛濫,人們肆意的生活,獲得了漂浮在半空中的快感,可是,“重”就真的悲慘,“輕”就真的美麗嗎?
存在是什么?自從俄狄浦斯解開斯芬克斯之謎后,存在之謎,不知困擾著多少人為它走向了凄壯的祭壇。亞里斯多德說:“那個自古以來就發(fā)問的問題,那個現(xiàn)在仍然要問的問題,那個將來永遠(yuǎn)要發(fā)問的問題,那個是我們永遠(yuǎn)不得安寧的問題就是:存在是什么?而這也是在問:本體是什么?”然而這只是闡釋了存在的終極意義,并沒有解決存在的解釋問題。
古希臘人說:“認(rèn)識你自己?!钡菚r的“自我”更多的是眾神旨意的化身;到了中世紀(jì),自我則成了上帝的法則,在神性光輝的照耀下,西方人獲得了強烈的自我感,雖然這其中不乏蒙昧;文藝復(fù)興興起后,上帝從人們心中隱去,于是迪卡爾宣稱:“我思故我在?!睂⒆晕业睦硇砸庵咀鳛槿祟惔嬖诘暮戏ㄇ疤?這似乎使我們聽到了古希臘哲人巴門尼德所提出的“思維和存在是統(tǒng)一的”。
海德格爾說:“當(dāng)你們用”存在著“這個詞的時候,顯然你們早就很熟悉這究竟是什么意思,不過,雖然我們也曾相信領(lǐng)會了它,現(xiàn)在卻茫然失措了?!边@是人類進(jìn)入現(xiàn)代社會以后產(chǎn)生的種種異化,導(dǎo)致了哲學(xué)家開始了對“存在” 的重新思考,即對“存在”進(jìn)行尋根。于是存在主義者薩特又提出“在”是第一位的,“存在先于本質(zhì)”。
米蘭昆德拉立足于前人踏出的存在主義之路,又開辟了一個新的方向。昆德拉不是從存在的本體論,而是從人類存在的現(xiàn)實境況出發(fā)來看待和思考存在的。在他看來,小說家是存在的勘探者,如果一個小說家,不能揭示人類存在的現(xiàn)實,那么他是不堪的至少是不深刻的。
小說的寫作目的,就是抓住自我對存在的深思。小說考察的不是現(xiàn)實,而是存在,存在不是既成的東西,它是“人類可能性的領(lǐng)域,使人可能成為的一切,使人可能做的一切”。對于現(xiàn)實世界,米蘭昆德拉基本上持一種悲觀態(tài)度,他認(rèn)為生活就是一個陷阱,人們未經(jīng)請求就被生下來,封閉在從未選擇的軀殼里,直至老死,一體化的世界則杜絕了人們逃遁的可能性。
這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生活之中不乏這樣的例子。
失戀了,或生意失敗了,或失業(yè)了……人生陷入灰暗——灰暗的不只是事件本身,而是影響到了整個人生,整個人生陷入的灰暗!仿佛生活忽然間再也沒有任何意義了!
其實,人生有很多面的,這一方面的不如意,不代表你其它方面也不如意。人生是無常的,此刻的不如意,并不代表你之前都是不如意的,你以后也都不如意。
人有時會因一時的失敗,而徹底地否定自己。我也曾在某一個失落的時刻,徹底地懷疑自己的人生,覺得自己的人生相當(dāng)失敗、徹底失敗!我會想起許多能證明我失敗的例子與狀況,然后去對比別人的成功,對比自己的理想,發(fā)現(xiàn)自己一無是處!(我也會寫在日記里,然后去反省,只是這樣的文字不免帶著許多消極情緒,故不想讓人看到,不會公開上傳,我希望我所傳播的思想都是積極樂觀的。有些問題過于沉重,還是不適宜公開討論的,故還是自己去思考吧。)
反之亦然,你可以因為一時的幸福感,而延伸地感覺到你這一生都是幸福的。當(dāng)我被生活中的一些人,一些事情所感動的時候,靜下心來,我總是想起許多美好的時光,覺得自己不只是在那一刻是幸福的,我的整個人生都是幸福的!因此,也就有了我之前的那篇《我,幸福無以復(fù)加!——感謝在我生命中遇到的每一個人,在我身上發(fā)生的每一件事!》,及后面的幾篇有關(guān)于幸福的文章。
人,不免有時會夸大自己的痛苦或快樂,我只是希望大家把快樂夸大,把痛苦縮小。夸大痛苦的時候少一些,夸得小一些,最好是能把痛苦縮小或消除,就像瑜珈中提到的,忘卻痛苦,痛苦就不存在;而夸大快樂的時候多一些,夸得大一些。
人與人之間,也常因為一點小矛盾而引發(fā)爭吵,然后引出許多事情來,不斷升級,到了最后不歡而散,甚至反目成仇互相攻擊。
當(dāng)你因為某件事而懷疑人生的時候,跳出來,認(rèn)真想想,其實你所懷疑的只是一件小事而已,一個暫時的狀態(tài)而已!
當(dāng)你因為某件事而懷疑別人對你的看法及情感時,跳出來,認(rèn)真想想,其實你所懷疑的只是一個小誤會,一點小矛盾而已!
有時我們要利用“無限擴大的思想”,讓快樂幸福灑滿整個人生,整個世界;有時則要去限制,讓痛苦只是此痛苦,矛盾只是此矛盾,而不要再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