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文字講天之道。微,悄無聲息。希,織布,孔大的稱希,我們可以理解為稀少的意思。夷,平坦的意思。一,是指世界混沌狀態(tài)。道生一,道是源頭,一是道落實到世界的體現(xiàn),是世界最初的狀態(tài)。這里老子講的是道介于有與無之間,無論視覺、聽覺,觸覺都觸摸不到,但又確實存在。
沕,微妙,望,邊際,遼遠。這里老子告訴我們,道是無影無形的,我們似乎能夠看到又看不清楚。道是超越時空存在的,我們看不到它的開始,也望不到它的結(jié)尾。道的運行規(guī)律我們是可以找到的。道的運行規(guī)律亙古不變的,我們可以根據(jù)今天道的運行規(guī)律推斷自古以來道的規(guī)律。其方法就是把道的法則運用于現(xiàn)實生活中,看看結(jié)果,就能夠明白道的運行規(guī)律。這是老子告訴我們道的學習方法。
這一章講的是天之道。老子總是從天之道中推演出圣人之道,所以道德經(jīng)的行文結(jié)構(gòu)總是講一段“天之道”,然后闡述“圣人之道”。老子眼中的道是模糊不清、混沌的,無法描述的,但又確確實實存在的。這是老子的宇宙觀,我們發(fā)現(xiàn)老子是高明的,又很科學。
因為在他的那種年代對于宇宙的了解很少,實際上直到現(xiàn)在,我們對于宇宙的了解仍然很有限,科學說宇宙中百分之九正是多是暗物質(zhì)、暗能量,而我們對此一無所知,英國科學家認為宇宙中存在平行空間。老子的做法是明確道的存在,也承認描述不清,而不是像宗教那樣描繪出自己認為的明確世界。
道德經(jīng)分上篇《道經(jīng)》三十七章,下篇《德經(jīng)》四十四章,共計八十一章,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所書,道家著作,是道家思想的主要來源。
作為充分體現(xiàn)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神韻的《道德經(jīng)》,這部書闡述了道家對宇宙本源、萬物的產(chǎn)生、發(fā)展、變化、毀滅的規(guī)律的理解,博大精深,微言大義,一語萬端,當為“萬經(jīng)之王”。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這章主要闡述了世界萬物相輔相成,互相轉(zhuǎn)換的辯證關(guān)系。存在與消亡、困難與簡單、修長與粗短、高尚與低下、超前與落后都是經(jīng)過相互對立、相互比較而得以體現(xiàn)。
世間的一切概念和價值都是人為設(shè)定的,價值的確定都是比較產(chǎn)生的,所以對立的關(guān)系是變動的。所以價值的確定也是變化的。世間的一切都是兩兩對立產(chǎn)生的,如同“塞翁失馬,焉知非?!彼?,一件事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反之亦然。善和惡,美和丑,我們都要泰然處之,不能庸人自擾。
而后半段則根據(jù)“道法自然”的原則準確論述了老子“無為”的社會政治思想,證明了老子順應(yīng)自然本性,反對好事無為的基本態(tài)度,讓萬物自然生長發(fā)展,效法自然,順應(yīng)大道。
道法自然?!兜赖陆?jīng)》道經(jīng),廿五章
余幼時及曉此章句,家族常言,是以通學,自以為悟,實則不知己之不智也。困悟良久,終或有所說,且胡言一二,權(quán)為談資。此斷章取義,弗言上下之文意,突發(fā)異想,誤之本矣,不可盡信也。
余之于道德經(jīng),喜愛異常,非翻覽而不得寢也。雖無哲思,觀覽亦不為積薪者,真?zhèn)握`或可辨也。然所見得之書,非有如此句讀“道法,自然”,非有其空也。是以,道法,自然否?上者名天道,下者謂時務(wù),順天道而識時務(wù)者,猶舉海而覆薪,順流而下矣。
近日,吾迫于情事,心神紊亂,不分晝夜。伊之待言,余之欲言,眾之催言,皆不可得,況亂神思,終于絲竹,各自東西,靜言思之,惑得解矣。情之一字,業(yè)之一事,世事萬物,皆可比于揠苗,灌溉悉心,陽云得雨,是有盛極之季。古之揠苗者,今之焦灼者,皆同此類,而欲速則不達,得以善果眾,鮮矣。
后言所感,伊之所擁,眾之憂解,先過以知。是以自然之事,水到而渠成。古有農(nóng)人,饑,尋食,餐七馕,然饋十四銅貫而嘆曰:餐其七馕足矣,何付前六馕之資,悔焉!悔焉!余譏其蠢笨,戲謔而笑。今自省,自嘲甚矣,余之于農(nóng)人,雖學或多,且知農(nóng)人之事,仍不免為笑,自是比之農(nóng)人不及,余自以為知而不知不知,當為自警。
順應(yīng)自然,不抗于道,智者所為,而免禍患恥辱也。
皇氏三墳,布道天下,雖千夫指,義不容辭
戴營魄抱一,能毋離乎?摶氣至柔,能嬰兒乎?滌除玄鑒,能毋疵乎?愛民活國,能毋以智乎?天門啟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長而弗宰也,是謂玄德。
有點懂又不太懂?!吧笾?,生而弗有,長而弗宰也,是謂玄德”。孕育而不占用,養(yǎng)育而不主宰,是有德啊。這是在批判君臣父子封建等級制度嗎?
卅輻同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也。埏埴為器,當其無,有埴器之用也。鑿戶牖,當其無,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這個說的是無用之用,空空什么都沒有,反而才能當容器。就像一個滿的水杯,要想倒入茶或者別的,必須把里面的水倒掉,才能在裝進別的。所以有是優(yōu)點,沒有是用處;如果心理面有太多成見,或是意見,就不容易客觀看待事物。反而看不清事實。打破偏見,放開心胸,兼容并蓄。
我覺得任何一個翻閱《道德經(jīng)》的人最初一定會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會這樣笑;最后會覺得現(xiàn)在很需要這種學說。至少,這會是大多數(shù)人初讀老子的反應(yīng),我自己就是如此。林語堂曾經(jīng)這樣說過。
開頭一句,揭示的是人們的價值觀問題,價值觀不同,人生追求和所遵循的道路就不同。不同的追求,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會。開頭這十二個字是通篇的總綱。老子著道德篇,旨在向世人指明可以免禍于身,免禍于社會的圣人之道。"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是圣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非常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同一條人生道路,卻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走法。一是走圣人之道,也就是順其自然,返樸歸真之道。
一是走常人之道,也就是追求外在的名利之道。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會。這看似是一個簡單的命題,可是,當我們真正選擇起屬于自己的“圣人之路”的時候,卻難免會碰上不少阻礙。當代社會,名與利的追逐太普遍了,要真正做到順其自然,返璞歸真的人又有多少?恐怕大多數(shù)人都會持否定的答案。
但是,我并不認為《道德經(jīng)》是高高在上,遙遠而不可攀的。當我們看透世俗的風景,也許我們會靜靜地看細水長流。在假日愜意的下午,品上一壺上等的茶,細讀《道德經(jīng)》,感受它對心靈的洗禮也不一定。
老子的《道德經(jīng)》雖然久遠,但它對于我們的現(xiàn)實意義卻一點也沒有“久遠”的意味。每讀一次,我們就有一次新的收獲。以上僅是我對于《道德經(jīng)》的一些淺見,我建議每個人都應(yīng)該讀一讀道德經(jīng),這不僅能陶冶我們的素養(yǎng),也能使國家素養(yǎng)水平整體水平提高。
今天,我和爸爸一起讀了《道德經(jīng)》,我們先了解認識了它的作者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又名老聃,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春秋末期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東)厲鄉(xiāng)曲仁里人。
我知道了老子曾經(jīng)擔任過周朝守藏室史官,是當時名聲很大的學者。由于老子對當時的政治狀況不滿他曾經(jīng)辭去了官職,出函谷關(guān)西去,寫出了《道德經(jīng)》。
書上說,老子思想的最大特點就是把“道”至于至高無上的地位,著名的道家學派的名字就是這樣子由此而來的。
在今天,我們還能在各地的道觀里看到老子的塑像,不過在香煙繚繞之中,他已經(jīng)成為了“太上老君”了。
首先,從身體層面上來講,老子認為我們身體80%的疾病都與心理和情緒有關(guān),也就是心理不健康。這一論述與當代的“抗疫名家”中科院鐘南山院士的觀點非常一致。
當今社會,我們努力地追逐錢財、名利,在巨大的名利場前,欲望不斷膨脹,無法滿足,心情焦慮,不惜大量消耗自己的身體資源,能量,也就是內(nèi)耗,破壞了身體陰陽平衡。久而久之,疾病找上門來。
就拿我們投資界來說,許多享有盛名聲譽的投資大佬追求高收益,高業(yè)績,在名利雙收的耀眼光環(huán)籠罩下,迷失自我,日夜研究,殫精竭慮,最終累垮身體,英年早逝。令我們唏噓不已,身體沒了,什么都是扯淡,這種舍本求末的做法應(yīng)當令我們警醒。
當今社會,快節(jié)奏,高能量膳食,低運動,焦慮的不斷攀比心理,無法滿足的欲望,全方位構(gòu)筑了我們的身體負能量,造成我們的身體重負不堪。錦衣玉食,甚是歡喜,但無節(jié)制的生活習慣帶給我們的身體是妥妥的傷害。
老祖宗幾千年遺傳下來的我們身體基因,承受不住近幾十年國家大力發(fā)展帶給我們突然變化的富足生活,需要我們有節(jié)制地規(guī)避身體健康風險。
老子提倡我們降低欲望,放低自己,上善若水,厚德載物,以平和的心態(tài),愉悅的心理,知足常樂,豁達樂觀地生活,注重陰陽平衡,善待自己的身體,方能健康幸福長壽。
因古典國學的深奧內(nèi)涵,經(jīng)過我近段時間的反復(fù)的研讀,消化,浮燥的內(nèi)心也平靜不少,透過表象看本質(zhì),也理解了許多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核心要義,也能冷靜應(yīng)對處理當今社會各種眾生相。粗淺分享,與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