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就喜歡的一本書,一直看的太膚淺,為主人公的被槍決而感到遺憾。如今重讀,給人更震撼的體驗,個人情感與革命事業(yè)之間取大義者眾,從中的愛恨交加看的人苦楚,看的人心酸,更看的人歡欣鼓舞。主人公的死換來了比其生更有價值的革命人生啟示。這又讓我想起了保爾柯察金的那段經(jīng)典啟示: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生命對于我們只有一次。
一個人的生命應當怎樣度過呢: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在臨終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最偉大的事業(yè)--為人類的解放而進行的斗爭?!薄拔沂且恢慌r?,幸福歡暢,不管是活著,還是已死亡?!?/p>
感覺和之前看的譯本不太一樣,前面的敘述有些平淡,鋪墊有點長。翻譯的一些細節(jié)不夠吸引人。精彩的在后面幾章,牛氓和主教的矛盾實際上是信仰上的矛盾,革命力量和封建教會的交鋒。
不得不承認牛氓這個人物形象有點迷人,以前的亞瑟熱情善良執(zhí)著,經(jīng)歷過苦難之后他刻薄激烈常常冷諷,沒變的是他甘于為革命奉獻的心。
他的愛情觀我不贊同,說什么你情我愿就能締結條約各取所需,這種平等就是不平等,愛情里女性受傷害更大好嗎。親情上,牛氓很糾結,還是堅持了自己的信仰。堅持信仰是痛苦的,牛氓為此獻出了自己的生命,蒙泰尼里犧牲了自己兒子的性命,向上帝奉獻了自己最愛的人的性命。結局有點悲烈。
世界上,不管街道的表面是多么的整潔光鮮,出沒于大型商場的衣著規(guī)矩甚至靚麗的紅光滿面的男生與女生,穿著潔白的襯衫的白領坐在空調房里忙碌,香噴噴的嬰兒滿足地在喝完母乳后響亮的咂嘴,都不能證明整個世界的和諧。有些地方--很多地方,是骯臟而臭氣熏天的,孩童們瘦骨嶙峋,肚子正因水腫而顯得突兀的奇大;食物是如此的珍重而稀少,很多人只能去落在地面的雨絲成的水洼,那么的渾濁;搶劫、偷竊、殺人在白天都能夠肆無忌憚地發(fā)生,受害者只能無助地捂住臉龐哭泣直至死去;甚至很多人正因沒有戶口而拿不到社會每個月稀少的能喝些米粥的憐惜的紙鈔,沒有學習的機會,沒有工作,一輩子也出不了骯臟的巷口;七八歲的上十歲的女孩便能夠去接客,只為了一天中唯一一頓飯的餐費;母親沒有奶汁喂飽啼哭的嬰孩,母子一同喪命的事故幾乎是習以為常的小事;生命變得卑微輕賤,橫尸在街頭巷尾,四五天后發(fā)臭了才會有人拖進附近的垃圾堆里,興許一把火焚燒掉。
這便是角落,有時候角落比正經(jīng)的街道的占地面積更多。
有些人在享受美味佳肴時,有些人正因饑餓而死亡;有些人生來便能夠享受父母的關愛、社會的保護,有些人甚至正因能夠死在一張真正的床上而感到感激涕零的幸福;有些人大手大腳地花銷著一切,有些人一輩子只能洗三次澡;有些人學識淵博、精心鉆研,有些人大字不識一個、舉止粗野…
既然生來便沒有享受過什么真正的快樂與滿足,為什么這些苦難的生命,甚至未出生便胎死腹中的嬰孩的靈魂要被上帝所指派于世上,也許正如圣經(jīng)中所說每個人都是罪人,那為什么贖罪的力度便如此之大差距如此明顯?從來沒有真正的公平,但是最起碼的差不多的起點,只有同樣純凈的懵懂的靈魂是一樣的。
我甚至能夠窺視見那些不甘的冤屈的靈魂在吶喊與哭泣,大聲訴說。
我是害怕神靈之流的存在的,但那一瞬我仿佛探知到了什么的存在而變得無所畏懼,我能夠確定在那一瞬--僅有短短的一瞬--我變得純潔而強大,變得洞悉一切,變得異常敏銳,我卻沒有過多的時刻來抓住自己思想的片段,如飛速播放的影片一般從我眼前滑過,我的記憶力卻只允許我抓住零星的點滴。那一瞬過后,除了我所積攢下的思想的碎片以外什么也沒有剩下,如同被雨水洗刷過后的天空一般干凈,我又恢復了那個怯懦的悶騷的麻木的自我,寒風讓我起了一身的雞皮疙瘩,我的頭皮發(fā)麻。
有那么一瞬,我是堅信著不幸的靈魂沒有理由是不會去傷害他人的,所有的不幸大都是由社會之間的麻木不仁、病態(tài)、嫉恨、貪婪所造成的,不僅僅僅是一個人,而是太早以前就潛默化的一種不成文的扭曲的規(guī)定,一代會在言行與社交中傳給下一代,無論有心或者無意,我們最終放任讓那些東西腐蝕我們的毛發(fā)、皮肉、血脈與骨髓,真正地融入世界,成為世界。
青春的少年總是抱有著過于完美的遐想與期望,這種感受能夠蒙蔽很多人的雙眼,直到年少時光逝去,衰老將至節(jié)哀順變之時,放下那么多美麗的夢,在生活中逐漸忘掉自己以前的諾言。
我們不愿承認的罪惡,我們所渴望的幸福結局。
盡管所有偉大的名著,所有催人淚下的流傳長久的感情往往是杯具結尾,但是沒有一個人在擦眼淚的時候愿意去體會那些東西,他們只是感動著,用手絹擦拭自己的眼角,然后歌頌著偉大,去做與這些宗旨完全違背的事情。
正如我承認牛虻的偉大,但我自己永遠不好成為那樣的偉大。
我哭過了,然后繼續(xù)麻木不仁,繼續(xù)前行,繼續(xù)著,直到融入這個社會、這個世界,在時光的洪流中成為一份子,直到?jīng)]入茫茫人海。興許許多年后,我會對自己的孩子淡淡地提起:"媽媽以前也看過很多名著的,只但是大都忘掉了罷了。"
我以前問過別人什么不會變
他們告訴我性別不會變。不是的吧。在這個社會中,其實,什么都會變
物是人非的例子太多太多,有一天,或許變的會是我們而不是他們。
在這僅有的時刻里,有一些東西不知會不會變,只是等著他們慢慢出現(xiàn),僅此而已。
今天下午終于把《牛虻》讀完了,用了兩天的時間來讀,當然不是全部時間。讀起來的感覺就好象三年前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樣,因為是同一性質的書籍。雖然是同一性質,但是我一定要閱讀它,首先因為這確實是一本好書,再者我不閱讀的話,我無法給自己當初那這本書到身邊一個交代。
《牛虻》,一本影響三代中國人的外國名著。書的內容提要是這樣寫的:既是慷慨動人的革命書籍,又是高壓純正的文學名著。主人公叫牛虻,是上流社會的叛逆。年輕時經(jīng)歷過幾番刻骨銘心的感情苦難。他曾因無知而鑄成大錯。他最熱愛的姑娘,給予他慘痛的心靈傷害;他尊敬的生父,卻是兇殘的政敵!然而他義無反顧地追求真理,拋棄了愛情與生命――為了意大利的獨立于自由。
牛虻,讓我想起了保爾,因為我從他身上看到了和保爾同樣的東西――為了保衛(wèi)自己的國家和人民,不屑犧牲自己的一切,執(zhí)著堅定地都斗爭到底。
年青時被捕,堅決不招供,雖然后來中計。
逃亡落難時,被一個強大自己兩倍的人大了個殘廢,想到自己的“工作”而沒有自殺。
再次被捕時,面對殘酷的統(tǒng)領,毫不畏懼,面對死亡,依然從容不迫;活著令人起敬,死時更令人佩服!
無論我活著,還是我死去,我都是一只牛虻,快樂的飛來飛去
令人感動又令人憤怒,令人沉思又令人躁動。很難用一個精確的詞語去形容這本書帶給我的感覺,只覺得看這本書真的很糾結,有時候我多想跳進書里,將真相澄清
亞瑟,一個眼里總是流露出純真的愛的孩子,對神父的崇拜之情總是言于溢表,他說,如果沒有神父,我寧可死去。而神父也同樣愛著這個匿名的孩子,這是他的秘密
這樣單純的孩子,這樣令人羨慕的情感卻在政治面前變得狼狽不堪。亞瑟加入意大利青年黨,并熱忱于革命事業(yè),卻被教父卡迪出賣入獄,之后被心愛的詹瑪誤解,更為諷刺的是,他發(fā)現(xiàn)自己最愛的神父蒙太尼里主教居然是自己的親生父親,這一切,讓他覺得全世界都是謊言。他拿起手中的錘子向墻上的十字架錘得支離破碎,自己的宗教信仰徹底瓦解
看透一切的謊言,亞瑟開始密謀逃亡計劃,他偽造自己已死去的現(xiàn)場,然后開始了自己的地獄般的流浪生活。十三年的流亡,讓亞瑟嘗盡了人間的世態(tài)炎涼,原來最可怕的地獄還不只是被欺騙,而是為了生存一次次被踐踏尊嚴,成為生活的傀儡,扮盡洋相,也因此落下重疾
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他并沒有死去,待他歸來,他已經(jīng)成為了一只冷漠但并不無情,粗魯?shù)⒉灰靶U的牛氓。最初很難理解為什么牛虻一定要用那樣惡毒的話語去刺傷他最愛的人,我甚至要開始討厭上這個可惡的牛虻了。但是他是善良的牛虻,不然不會有那么多人愿意為了他向生活發(fā)起挑戰(zhàn),不會有人心甘情愿的去為了他冒險。
這本書,真是悲劇,劇里的每個人都是令人心疼的,琦達和馬丁尼的愛卻不得、詹瑪?shù)膽曰诘陌装l(fā)、為了革命事業(yè)而犧牲,為了愛而掙扎卻又瘋狂的亞瑟,以及神父在信仰與親情之間的抉擇都讓人好心疼。亞瑟與神父,我覺得沒有對與錯,我無法接受別人的評論說神父是虛偽的,難道愛,就一定要妥協(xié)嗎,神父他只是想用自己不流血的革命去改變世界,這終究是因為他的善良,也許他不明白政治的水有多深,不明白革命的血必須撒向汪洋、撒向大地、噴射至天空才能推翻一種舊的制度。但是這能說他是愚善嗎,他要忍受著比亞瑟忍受著的更痛苦的精神折磨,他要在親情與信仰里抉擇,在雙輸?shù)木駬窭锒▕Z。
牛虻在逆境里奮起掙扎,讓柔弱褪去,換上一身的鎧甲終究是讓人萬分欽佩的,一個真正的勇士,像一棵曠野的樹,忍受著孤獨,經(jīng)歷了狂風驟雨,最終才成為了蒼天大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