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爭與和平》的心得感悟最新范文5篇

| 冠釗21147

  《戰(zhàn)爭與和平》是俄國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創(chuàng)作的長篇小說,也是其代表作。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guī)淼摹稇?zhàn)爭與和平》的心得感悟最新范文5篇,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戰(zhàn)爭與和平》的心得感悟最新范文篇一

  1805年,法國和俄國之間關聯(lián)惡化,戰(zhàn)爭一觸即發(fā)。然而身處俄國上層社會的人們生活依舊恬靜悠閑,社交舞會照常舉行。

  青年公爵安德烈·保爾康斯基決心干一番事業(yè),就提任庫圖佐夫將軍的副官向前線出發(fā)去了,他期望這次戰(zhàn)爭能為自己帶來輝煌與榮耀。在奧斯特里茨,他參加聯(lián)軍與法軍的會戰(zhàn)并受傷。在斯托夫伯爵家,他愛上了充滿青春活力的那塔莎,感情使他振作起來重新投入生活和事業(yè)。俄法戰(zhàn)爭爆發(fā),安德烈赴沙場,在波羅金塔會戰(zhàn)中受重傷。他忽然體會出死亡就是人生的清醒過程。從那一刻開始他的生命慢慢退潮,平靜地走到終點。

  與安德烈的故事平行發(fā)展的另一主人公彼埃爾是個熱血沖動、善良真誠的年青人,憑著繼承一筆可觀的遺產(chǎn),他成了上流社會的矚目人物。勢利庫拉金公爵便把放蕩墮落的女兒愛倫嫁給了他。意志薄弱但又向往理想的道德生活的彼埃爾在荒淫的貴族群中屢次受挫。自衛(wèi)戰(zhàn)爭中,彼埃爾組織民團并經(jīng)受了戰(zhàn)火考驗。后被法軍逮捕。在戰(zhàn)俘營,士兵中的宿命論和不抗惡思想使他深受感動。在俄國人民的打擊下,法軍潰敗。彼埃爾被游擊隊救出,重新過上了幸福的生活?;楹?,他參加了十二月黨人的秘密組織,而那塔莎則成為一個賢妻良母。

  《戰(zhàn)爭與和平》給了我許多東西,包括宇宙萬物運行的道理、人生的啟發(fā)以及心靈上的慰籍。一向以來,我都很喜愛彼埃爾這個人物,并在精神上把他當作一個知心朋友來對待。他隨和、善良、落拓不羈、貪享受卻又沒有貴族老爺?shù)募茏?,常常沉浸在精神世界里以至于顯得魂不守舍,這些特點都讓我感到親切。娜塔莎很可愛,但是略顯輕浮了些,因此一經(jīng)阿納托里誘惑便放下了對安德烈的感情。經(jīng)歷了戰(zhàn)火洗禮后的娜塔莎沉穩(wěn)多了,成熟多了,但同時她又失去了以往的活潑與快樂。安德烈則是另一種性格,他冷峻、聰明、善良、敏感,但遇事往往缺乏彼埃爾的那種寬容氣度,因此常常后悔。安德烈的死很可惜,但除此以外,我們找不到一個更好的結局來安排他,畢竟在臨死時他徹悟了。

  《戰(zhàn)爭與和平》究竟是一部什么樣的作品呢?托爾斯泰以前說過:“它不是傳奇,不是長詩,尤其不是歷史記事。《戰(zhàn)爭與和平》只是作者想借以表達和能夠在其中表達他所要表達資料的那種形式。”他說的是實話。孟子也曾有過類似的言語:“吾辭達而已矣。”辭能達意,就這么簡單。托爾斯泰認為,文學只是表現(xiàn)思想的一種形式,作為形式,它遠不如內(nèi)在的靈魂重要。后人讀《戰(zhàn)爭與和平》,往往呼為史詩,那樣其實正好違背了托翁的意愿。真正讀懂《戰(zhàn)爭與和平》的人,最終會發(fā)現(xiàn),這是一部思想的結晶,卻非文學。而小說的作者托爾斯泰,則純?nèi)皇且晃粋ゴ蟮乃枷爰伊?。難怪著名作家高爾斯華綏說,如果要舉出一部貼合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說”這個定義的小說,我就要選取《戰(zhàn)爭與和平》。

  《戰(zhàn)爭與和平》的心得感悟最新范文篇二

  有人說,托爾斯泰畫了一頭大象,少數(shù)人看到了鼻子,更多人啥都沒有看到。《戰(zhàn)爭與和平》就是這樣一部偉大的小說,而托爾斯泰也是個偉大而充滿魅力的人物。隨著年齡的增長,每次讀這本書,總覺能讀出新的東西,這也是名著的魅力所在吧。

  在《戰(zhàn)爭與和平》中,作者展示了十九世紀初葉,在歐洲所向無敵的拿破侖,開始把他征服的目標指向俄國,以此背景引發(fā)的歷史事件和社會生活。

  書中以博爾孔斯基、別祖霍夫、羅斯托夫以及庫拉金四大家族的際遇興衰投射到戰(zhàn)爭與和平的大背影中。托爾斯泰在描繪錯綜復雜的人物命運和歷史場面之余,詳細刻畫了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的精神追求。這些人物的喜怒哀愁和生活瑣屑,充實了小說的骨架,讀書筆記.編織成一個個生動逼真的歷史畫面。他把戰(zhàn)爭與和平,軍隊與社會,上流與下層結合起來,展現(xiàn)出了一副波瀾壯闊的時代風貌,人性和靈魂也在內(nèi)外環(huán)境的雙重因素下不斷變化著。托爾斯泰在他筆下的人物身上寄寓了很多東西,包括這個世界上最為深沉的感情和悲憫,從而表達了更廣闊的精神與永恒。

  他對自己這部作品的評價是:“它不是傳奇,不是長詩,尤其不是歷史記事?!稇?zhàn)爭與和平》只是作者想借以表達和能夠在其中表達他所要表達內(nèi)容的那種形式。”文字只是表現(xiàn)思想的一種形式,作為形式,它遠不如內(nèi)在的靈魂重要。它帶給人的,往往包括萬物遵循的道理、人生的啟發(fā)以及心靈上的慰籍。

  所以,看完了這本書,不僅看到了戰(zhàn)爭和民族的歷史,還看到了在戰(zhàn)爭與和平的轉換中活生生的人和他們的心靈。它傳達了人類探索生命的意義,乃至一次能夠帶來哲學啟示的精神活動。用生命本來的意義呼喚我們?nèi)ッ鎸ψ约簝?nèi)心的真實,思考而感受人生。

  《戰(zhàn)爭與和平》的心得感悟最新范文篇三

  《戰(zhàn)爭與和平》不僅描寫了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一場戰(zhàn)爭,它還喚起我們對民族和世界歷史的濃厚興趣,喚起我們對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的深切關懷。這是任何專門描寫和研究戰(zhàn)爭的論著代替不了的。而作為一部偉大而深刻的文學作品,它還是任何學術論著代替不了的,因為它還是一部人們心靈的史詩,一部生命的史詩。我們在這里不僅看到了戰(zhàn)爭和民族的歷史,還看到了在戰(zhàn)爭與和平的轉換中活生生的人和他們的心靈,看到了他們深深的渴望、痛苦、歡樂和追求。

  我把娜塔莎比做皎潔的明月,因為她美得像神話,有大美之形,像天賜。

  當安德烈公爵遭受喪妻之痛和在慘敗的奧斯特里茨戰(zhàn)役的慘敗之后,感慨于他之前一直所追求的名譽榮耀情感只是大夢一場,感覺受到了命運的欺騙和遺棄。安德烈的感情世界曾象是古拙的老橡樹:“唯獨它不欲屈從于春日的魅力,不欲目睹春季,亦不欲目睹旭日。”但他的難以言寓的絕望和痛苦敵不過少女的快樂。當飽經(jīng)滄桑的安德烈到羅斯托夫家的莊園時,不是被清脆的少女的笑聲吸引的嗎?少女娜塔莎是多么快樂啊!

  娜塔莎用她那強大和青春的生命力頑強的抵抗住了命運的挑戰(zhàn),忍受住了美的背后那巨大的擔當;沒有一遇苦痛,便憂怨、乞憐、頹傷,呈現(xiàn)敗像,變成丑陋。在莫斯科即將淪陷之時,娜塔莎肯于舍棄家財,以救治、運送傷員為第一要務,譜出一曲高尚、美好人性的千古絕唱。

  經(jīng)歷風雨屈辱、苦難煎熬之后,還能典雅迷人、唇齒留香,便是不朽。

  書中總不乏悲慘而凄涼的場景,對于生活在那個戰(zhàn)火連綿的時代的人,對死亡都有各自不同的見解。剛毅而有英勇的安得烈就幾次觸摸到死亡的底線。雖然他最后還是沒有逃過死亡之神,但他的死偉大而令人敬佩。死亡對與這本書中所有的人來說都是并不遙遠的,也許今天躲過了明天還會在來,若又躲過了明天,總有一天死亡也會臨近。但他們面對死亡的做法卻可以深深啟發(fā)我,也許這本書中還有太多的啟迪,但對于我來說這的確是啟發(fā)我最深的。

  《戰(zhàn)爭與和平》的心得感悟最新范文篇四

  《戰(zhàn)爭與和平》是俄國文學泰斗列夫•托爾斯泰(1828-1910)的代表作,創(chuàng)作于1863-1869年間。

  小說以1805-1820年的歐洲大陸為背景,在戰(zhàn)爭與和平的交錯中描述了博爾孔斯基、別祖霍夫、羅斯托夫和庫拉金等四個貴族家庭的愛恨情仇。幾個主人公在經(jīng)歷了一番轟轟烈烈的人生起伏之后,最終安德烈•博爾孔斯基在戰(zhàn)場上犧牲,皮埃爾•別祖霍夫和娜塔莎•羅斯托娃終成眷屬,而尼古拉•羅斯托夫和瑪利亞•博爾孔斯卡婭也組成了美滿的家庭,小說的敘事部分以兩個家庭的幸福家常收尾,令人倍感溫馨。

  主人公們生活在動蕩期的歐洲,拿破侖治下的法國與亞歷山大一世治下的俄國是19世紀初決定歐洲命運的主要力量。托爾斯泰不僅以恢弘的場景描述真實的歷史事件,而且在行文中穿插了大量的評述??梢哉f,對歷史的探討是小說的一大基干,其重要性甚至不亞于幾位主人公的命運沉浮,歷史如何被描述?推動歷史的決定性因素又是什么?這些問題貫穿著小說的始終。

  托爾斯泰以非常寫實的手段還原了眾多歷史場景,1805年的奧斯特里茨戰(zhàn)役和1812年拿破侖攻占莫斯科是其中的核心事件。盡管托爾斯泰站在俄國人的立場上描述歷史,但如果你想從這部小說里挖掘俄國的“愛國主義”,那恐怕就要略感失望了。在小說中,我們看不到“智慧”的俄國軍隊,也看不到“英勇”的俄國人民。盡管后人認為拿破侖進軍莫斯科是俄國軍民故意“誘敵深入”的結果,但托爾斯泰卻認為法軍得以長驅直入只不過是俄軍的內(nèi)部矛盾和指揮紊亂造成的,而所謂“誘敵深入”之戰(zhàn)術只是后人的歌功頌德而已。恰恰是俄軍的作戰(zhàn)失敗在客觀上導致了拿破侖孤軍深入,并最終使他走向滅亡。歷史就是這樣,后人根據(jù)自己的利益和偏好刪減了很多東西,同時也捏造了很多并不存在的“輝煌”和“丑惡”。

  在感情色彩上,我們看不到作為侵略者的法國人有多么“可惡”,也看不出抗擊侵略的俄國人有多么“崇高”。托爾斯泰的對整個戰(zhàn)爭過程的描述是中立的,也是真實的。“侵略”和“反侵略”,“正義”與“非正義”之分不能說完全不存在,但這種區(qū)分更多時候只是“政治產(chǎn)物”,是人類為自己的可怕行為尋找正當理由的遮羞布罷了。當這些事件的政治意義被剝離,當一個個平凡的人走上戰(zhàn)場去殘殺同類的時候,不管你是進攻的一方還是防守的一方,都是罪惡的、也是值得憐憫的。

  尼古拉在追擊一個法國軍官的時候,因為他的“狼狽相”而心生憐憫。皮埃爾本來打算留在莫斯科刺殺拿破侖,卻陰差陽錯地救了一個法國軍官的命,他還懷著“負罪感”和那位法國軍官徹夜暢談。俄國人是他們的同胞,這沒有錯,但種族和國別的區(qū)分畢竟是人為的、相對的。一個天然且絕對的事實是,同樣作為人類的一員,法國人更是他們的同胞。盡管人類總是給戰(zhàn)爭冠以“正義”、“反侵略”等名號,但這些政治意義難道能改變同類相殘的悲劇本質嗎?

  時至今日,我們依然在紀念某一場戰(zhàn)爭或戰(zhàn)爭中的某個事件。但是,我們要紀念戰(zhàn)爭里的什么呢?在中國,“9.18”、“7.7”、“南京大屠殺”每年都要被紀念,可是大家除了“日本鬼子侵略過中國”之外又記住了什么呢?戰(zhàn)爭對普通士兵意味著什么,對一個個普通民眾又意味著什么(包括日本人),這些基本上被我們忽略了,大家不去從人性的角度去反思每一個珍貴的人類個體在戰(zhàn)爭中的遭遇,而是都去關注政治意義了。于是,人們一邊高呼南京大屠殺的真相,卻除了“30萬”這個注了水的統(tǒng)計數(shù)字之外一無所知。

  在史書和歷史教材中,平凡的個人只不過是政治巨浪中的一滴水,或者是一大串統(tǒng)計數(shù)字中的分子或分母,人性近乎被泯滅了。歷史題材的文學作品正是在這一方面有著無可比擬的優(yōu)勢,它還原了那些被所謂的政治意義泯滅了的最樸實的個體生活,而恰恰是那些個體生活才能反映人類最真實的一面。托爾斯泰在評價拿破侖是否偉大時說到:“哪兒沒有純樸、善良和真實,那兒就沒有偉大。”是的,脫離了善惡標準的“偉大”不過是另一種“渺小”罷了。我們的史書和教材可能是為了“普及常識”,有意無意地夸大了那些渺小的“偉大”,卻恰恰忽略了“偉大”的立足之本——人性與善惡。

  《戰(zhàn)爭與和平》的心得感悟最新范文篇五

  有人說,托爾斯泰寫《戰(zhàn)爭與和平》的契機是為了探尋俄國社會的出路,我卻始終覺得這種觀點過于片面。我認為,一部真正偉大的小說,應該是包羅萬象的,而不僅僅局限于一個小小的目的。從《戰(zhàn)爭與和平》里面,我們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包括哲學、歷史學、政治學、經(jīng)濟學、軍事學甚至宗教學等等,這一切綜合起來,就構成了一個龐大的思想體系。

  結構安排方面,要處理好這樣一部浩瀚的作品原本是非常困難的,托爾斯泰卻能夠憑借自己的藝術天才,在戰(zhàn)爭與和平之間穿來插去,井然有序,分毫不亂。而且,托爾斯泰似乎特別擅長描繪那種高難度的大場面,戰(zhàn)爭、舞會、宴席,他可以用極簡短的話把每個人的性格及心理和盤托出,卻從無顧此失彼雜亂無章的感覺,這是其他任何作家都望塵莫及的。

  語言方面,《戰(zhàn)爭與和平》始終保持一種質樸大氣且與眾不同的風格,它并不旗幟鮮明,但內(nèi)蘊深邃,使人一看便知是托氏文字,比起莎士比亞的雕章琢句來,要強出許多。

  人物性格方面,《戰(zhàn)爭與和平》也有其高超過人之處。首先,書中幾乎每一個人物,包括那些并不重要的配角,如伊波利特、莫特瑪、小尼古拉等,都有他們自己的性格(要做到這一點是比較困難的,其它小說如《紅樓夢》、《水滸傳》也有類似成就)。 其次,書中許多人物的性格,都在不斷變化。如皮埃爾,從單身到結婚、從私生子到繼承人、從海倫到娜塔莎、從雅各賓派到共濟會、從戰(zhàn)爭前到戰(zhàn)中到戰(zhàn)后、從貴族老爺?shù)椒斣俚结尫?、從初出道時的年輕氣盛到后來的好學深思,他的性格一直處于一種無法停止的狀態(tài),每經(jīng)歷一件事情,他都會產(chǎn)生一些新的想法,并在不知不覺中完成自身的轉變。再如安德烈,他的一生經(jīng)歷過很多大的變故,從軍、負傷、喪妻、對娜塔莎的愛情及娜塔莎的變心、還有死亡。相比皮埃爾而言,他的性格的變化是比較突然的,這與他所處的環(huán)境及自身特點有關。娜塔莎的變化最大,尤其是與皮埃爾結婚后,她由原來那個活潑、快樂、愛唱愛跳的小姑娘變成了一位不修邊幅、甚至有點吝嗇的母親,以至杰尼索夫再次見到她時,竟會大吃一驚。但,無論這些人物的變化多么不可思議,我們都會覺得它合情合理,提不出任何異議,似乎一切事情就應該這樣。而且,無論他們怎樣變化,皮埃爾還是皮埃爾、娜塔莎還是娜塔莎、安德烈還是安德烈,他們天生具有的根本性特點是永遠不會改變的。這就是托爾斯泰的高明之處,他總是能夠站在一個客觀的高度,從客觀上描述并觀察人物的性格,而不因為任何主觀因素來刻意創(chuàng)造。

  《戰(zhàn)爭與和平》究竟是一部什么樣的作品呢?托爾斯泰曾經(jīng)說過:“它不是傳奇,不是長詩,尤其不是歷史記事?!稇?zhàn)爭與和平》只是作者想借以表達和能夠在其中表達他所要表達內(nèi)容的那種形式。”他說的是實話。孟子也曾有過類似的言語:“吾辭達而已矣。”辭能達意,就這么簡單。托爾斯泰認為,文學只是表現(xiàn)思想的一種形式,作為形式,它遠不如內(nèi)在的靈魂重要。后人讀《戰(zhàn)爭與和平》,往往呼為史詩,那樣其實正好違背了托翁的意愿。真正讀懂《戰(zhàn)爭與和平》的人,最終會發(fā)現(xiàn),這是一部思想的結晶,卻非文學。而小說的作者托爾斯泰,則純?nèi)皇且晃粋ゴ蟮乃枷爰伊恕?/p>

2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