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數學《集合》教案

| 新華0

教案可以幫助教師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fā),面向大多數學生,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寫三年級數學《集合》教案有什么要注意的呢?這里給大家?guī)砣昙墧祵W《集合》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年級數學《集合》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根據現實的問題情境合理選擇估算策略,掌握估算方法,能將三位數看成接近的整百數或整十數進行近似計算。

2.通過估算方法的學習,使學生體會估算在生活實際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培養(yǎng)學生估算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問題診斷分析:

本課的內容是建立在前面兩位數加、減兩位數與幾百幾十加、減幾百幾十的基礎之上的,由于學生沒有學過三位數加三位數的精算,在本課的估算中,他們還必須將三位數估成整百數或幾百幾十數進行計算。又因為估算本身就是一種開放型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估算的方法靈活多樣,因內容而定,因實際情況而變化,往往帶有很多不確定因素。而三年級的學生估算意識和估算的方法都在形成過程中,所以,本課必須加強估算方法的指導,使學生有章可循,進行合理的估算。在實際教學中,要注意結合解決具體問題讓學生體會估算的必要性,同時重點突出估算的策略和方法:

一是教學用不等式的性質進行估算的策略。

二是教學選擇合適的單位進行估算。而這也正是本課的重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估算方法,能正確地進行估算。

教學難點:根據現實情境,合理選擇估算策略。

教學準備:課件、練習卡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問題引入

(一)復習舊知

1.課件呈現:P9的主題圖,這一所學校的學生正要乘汽車去世博會參觀,誰能再次快速地口算出各年級的人數?請學生直接報出答案后,再說一說是怎么算的。

2.學生匯報完畢,教師點擊課件:小精靈也算了一算,這個學校的一到三年級來了221人,四到六年級來了239人。

3.點擊課件呈現本課P15的主題圖中的巨幕影院:他們參觀完了世博園,來到了上海球巨幕影院看一場愛國主義思想教育的電影。

(二)引入新課

1.點擊課件,呈現P15的主題圖,出現三條數學信息。

2.引導學生閱讀與理解:從圖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1)學生匯報:巨幕影院有441個座位;一到三年級有221人;四到六年級有239人;

(2)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根據信息提出數學問題時,教師及時給予引導與肯定,最后引出本課的問題是:六個年級的學生同時看巨幕電影坐得下嗎?

(3)讓學生討論解題思路:要想解決六個年級的學生同時能不能坐得下的問題,其實就是求什么?引導學生發(fā)現:其實就是比較六個年級的學生人數與座位數的大小,所以要先求出六個年級學生的總人數,而后引導學生列出算式:221+239=

3.適時引導,引入新課

(1)師:我們還沒有學習過三位數加三位數,怎么辦?可能有學生說:我會算。教師要加以表揚。同時引導:因為這個問題是問能不能坐得下,并沒有讓我們去求兩者之間具體的差。也就是說,不一定非得要準確算出六個年級學生的人數,我們可以通過估算,算出六個年級學生的大概數,也能解決這個問題。

(2)師:在實際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與上面這個問題類似的情況,其實啊,精確的計算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途徑,用大致的估算,同樣也能解決上面的問題。相信同學們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之后,我們都能用今天學到的估算來解決類似的問題了!

(3)點明課題并板書:用估算解決問題

【設計意圖:通過簡單的復習,既進一步鞏固學習過的兩位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也是為接下來的估算作知識遷移的原始儲備;同時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明確利用估算同樣可以直接來解決問題,從而最大程度上避免學生出現先算后估的方法?!?/p>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一)教學例4。

1.提出問題:我們要先算出六年級學生人數的大概有多少人。那這道題我們應該怎么估算呢?你們想自己試試嗎?

2.學生小組合作,自主探究估算方法。教師巡視,及時到各小組中聽聽學生們的想法。

3.學生匯報估算方法,教師可以根據巡視中了解的情況,選取有代表性的小組匯報,教師做適當引導。

學生的方法可能有多種,但重點讓學生匯報以下兩種:

(1)將221看成200,239看成200,這樣算出200+200=400,雖然我們知道221+239>400,但無法確定是否大于441。

(2)將221看成220,239看成230,這樣算出220+230=450,因為450>441,所以坐不下。

學生匯報時,教師利用課件呈現出已經整理好的兩種估算方法,幫助學生理清思路。

4.回顧反思

(1)小組討論:以上兩種方法有什么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引導學生發(fā)現:

①相同點是:都是將兩個數往小估,估成一個整百數或者是與之接近的整十數,然后相加得到一個新的中間數。

②不同點是:第一種估算方法不能解決問題,所以這種方法不合理;第二種方法能順利解決問題。

(2)反思:小組討論:為什么第一種估算方法不合理?

①引導學生發(fā)現:那是因為第一種估算方法將兩個數都估成整百數,與這兩個數本身的誤差比較大。而第二種方法是將這兩個數估成與它們接近的整十數,誤差小。

②教師強調:所以,我們在利用估算解決問題時,并不是隨意的往大估或往小估,也不能隨意的估成整百數或整十數。要根據數據的實際情況選擇適當的單位,才能有效解決問題。

5.介紹其它算法:請學生匯報其它算法,如果學生沒有,教師可以補充。

(1)將221看成220,239看成240,這樣算出220+240=460。因為第一個數估小了1,而第二個數估大了1,所以估出的結果就是精確計算的結果。因為460>441,所以座位不夠。

【設計意圖:通過小組合作、匯報交流、比較反思,體現估算方法多樣化和估算策略的滲透。使學生明確估算時,需要根據數據的特點和問題的情境靈活選擇估算方法去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切忌生搬硬套。】

(二)反饋練習:課件呈現P15的做一做。

1.學生獨立思考,自己選擇估算策略解決問題。

2.指名匯報估算方法。

3.學生匯報完畢,教師重點講解下面的方法:

將196看成200,將226看成230,這樣算出200+230=430,因為430<441,所以坐得下。

4.比較分析:本題的估算策略與上題有區(qū)別都是將兩個數往大估:一個估成整百數,一個估成整十數。

【設計意圖:通過反饋練習,讓學生獨立嘗試選擇估算策略、運用估算方法來解決一個簡單的實際問題,從而豐富學生用估算解決問題的策略,鞏固方法?!?/p>

三、多種練習,鞏固提高

1.基礎練習

(1)給數找家:P17練習三的第5題:課件呈現第5題,將集合圈改成小房子,學生先獨立在書上完成,而后匯報,學生直接說結果,教師點擊課件,相應的數就飛進相對應的小房子。同時讓學生說一說:你是怎么想的?

(2)小貓抓魚:P17練習三的第6題:指名學生回答,學生要說出估算的過程。教師在課件上完成操作。

(3)我是媽媽的小幫手:P17練習三的第8題。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和同桌交流估算策略與方法,最后師生共同整理方法。

2.變式練習P17練習三的第7題。

(1)課件呈現題目:引導學生分析理解:已知飛機票是700元,動車票是218元;所求問題是:坐動車比坐飛機大約便宜多少錢?因為是求大約便宜多少錢,所以本題只需要用估算來解決就行了。

(2)學生獨立嘗試,估算解決。

(3)匯報方法:

引導學生說出:因為700本身就是一個整百數,只要將218看成200,用700-200=500,所以大約便宜500元。

如果有學生說出:將218看成220,用700-220=480,所以大約便宜480元;教師對于這樣的方法也要給予充分的肯定。

【設計意圖:通過練習,充分讓學生多層次、多角度地運用所學估算策略與方法來解決問題,進一步感受估算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同時體會估算的策略與方法是與問題的具體情境來決定的,感受靈活運用估算策略與方法的重要性?!?/p>

四、全課小結,質疑延伸

(一)師生共同小結

1.學生小結:本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

2.你有什么收獲與體會?

(二)鼓勵學生提出疑問:你們對于估算還有什么問題嗎?

(三)教師延伸:

今天我們初步學習利用估算來解決實際問題,了解了一些最基本的估算策略與方法,今后還有更多的估算策略與方法:如四舍五入法、進一法、去尾法等,等待著我們去學習、去探索!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整理小結,再一次自主梳理本課所學知識;給學生創(chuàng)造質疑的機會,提出疑惑,同時,教師對學生將來的估算學習進行簡單的延伸】

三年級數學《集合》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結合電影院的座位問題,經歷自主探索乘數末尾有0的乘法的計算方法的過程。

2.會用簡便方法計算乘數末尾有0的乘法。

3.在自主探索簡便算法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的樂趣,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會用簡便方法計算乘數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學難點:

在自主探索簡便算法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的樂趣,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課前準備:

把電影院的2個問題分別寫在小黑板上。

教學過程:

一、問題情境

1.師生談話由學生最近看過什么電影,在哪個電影院看的,電影院每排有多少個座位,有多少排,引出電影院座位問題。

師:同學們,老師知道你們都喜歡看電影,哪個同學說一說你最近看過什么電影?是在哪個電影院看的?

請幾個同學介紹。

師:誰仔細觀察過,你去的電影院每排大約有多少個座位?有多少排?

生發(fā)言,教師對注意觀察電影院座位的學生給予表揚。

師:同學真不錯,到電影院不光是看電影,還特別注意觀察電影院的座位情況。今天我們就來解決一個電影院的座位問題。

用小黑板出示問題(1)。

2.用小黑板出示問題(1),讓學生讀題,了解其中的信息和要解決的問題。

師:請同學們認真讀題,說說從中你了解到哪些數學信息?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

學生說電影院原來的座位情況和問題。

二、解決問題

1.提出問題(1),師生共同列出算式,鼓勵學生自主計算。

師:求原來一共有多少個座位,怎樣列式呢?

學生說,教師板書:36×30=

師:36×30,這個算式你們都會計算,用自己的方法試著算一算吧!

學生自主計算,教師巡視,了解學生的計算方法。

2.交流學生個性化的計算方法,鼓勵學生大膽介紹自己的想法和計算過程。

師:誰來說一說你是怎么想的?怎么計算的?

學生可能會有以下方法

(1)先算10排共有多少個座位。

36×10=360(個)

360×3=1080(個)

(2)把30看成3個十,36乘3個十等于108個十,也就是1080。所以,36×3=1080(個)

(3)用豎式計算。

第(2)種方法如果沒有出現,教師可以交流,并接著列出豎式的簡便算法。

如果出現,教師就結合學生的算法介紹簡便算法。

3.介紹豎式計算的簡便算法。

師:36乘30,可以把30看成3個十,這樣寫豎式。

邊說邊板書

師:計算時,先算36乘3,得108,也就是108個十,在108的前面添上一個0。

邊說邊完成板書

師:兩位數乘整十數的簡便算法,說簡單點就是先乘0前面的數,再在積的后面添0。你們覺得這樣寫怎么樣?

生:這樣寫很簡便。

師:剛才我們一起求出了原來這個電影院的座位數?,F在這個電影院為了方便更多的小朋友同時看電影,增加了一些座位,我們一起來算一算現在這個電影院一共有多少個位?

用小黑板出示問題(2)。

4.教師談話,并說明要解決的問題。然后,用小黑板出示問題(2),讓學生列出算式,用口算,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師:誰來說一說現在這個電影院的座位情況?

生:這個電影院現在每排有40個座位,還是有30排。

師:誰來說一說怎么列式?

生:40×30。

師:口算結果是多少?

學生可能會直接說出結果1200。

師:說一說你是怎樣想的。

學生可能回答

把40看成4個十,4個十乘30等于120個十,就是1200。

先算4乘3等于12,再在12的后面添兩個0,就是1200。

教師重點指導口算方法。

5.教師介紹豎式計算,邊說邊寫出豎式。

師:整十數乘整十數,可以直接利用口訣計算。先把整十數十位上的數相乘,再在積的后面添兩個0。用豎式可以這樣算。

教師介紹豎式的簡便算法。

三、嘗試練習

1.教師在黑板上寫。

出試一試中的6道題,讓學生獨立計算,然后進行交流。

師:同學們剛才用不同的方法解決了電影院的座位問題,而且學會了用豎式計算乘數末尾有0的乘法?,F在,請同學們計算一下黑板上的幾道題,看誰算得又快又正確。

學生自主計算,請兩個人到黑板上板演。64×30和99×99

10×10不要求有豎式。

全班交流。

2.提出議一議的問題,啟發(fā)學生根據三道題的乘數和積回答問題。

師:觀察這幾道題中乘數和積,想一想,兩位數乘兩位數,積最多是幾位數,最少是幾位數?說一說你判斷的理由。

學生可能回答

兩位數乘兩位數,積最多是四位數。因為99是的兩位數,99×99=9801,所以兩位數乘兩位,積最多是四位數。

兩位數乘兩位數,積最小是三位數。因為10是最小的兩位數,10×10=100,100是個三位數。所以,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積最小是三位數。

學生如果有困難,教師啟發(fā)或參與交流。

四、課堂鞏固

1.練一練第1題。

(1)師生一起估計積是幾位數。要給學生充分地表達不同想法的機會。

師:看來同學們不但學會了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又知道積最多是幾位數,最少是幾位數。下面看練一練第1題,我們一起估計一下積是幾位數。說一說你是怎樣想的。

學生可能會出現不同說法。

26×40可能出現兩種意見

積最多是三位數,因為十位上的兩個數2乘4等于8,不進位;

積最多是四位數。把26看成25,40看成4個十,25乘4個十等于100個十,就是1000,所以積一定是四位數。

要給學生充分的討論時間。

74×36,也可以有兩種算法。

因為十位上的兩個數7乘3等于21,要進位,所以積一定是四位數;

因為70×30=2100,所以,70×36的積一定是比2100大的四位數。

(2)鼓勵學生自己計算,檢驗估算的結果。

使學生了解判斷積是幾位數的一般方法:先看兩位數十位上的數,十位上的兩個數相乘超過或等于10,積一定是四位數。

師:好!現在請同學們自己計算一下,看看估計的結果對不對。

學生計算后,再總結估計積是幾位數的方法:兩位數乘兩位數,十位上的兩個數相乘進位,積一定是四位數。

2.練一練第2題,口算比賽。

師:這節(jié)課同學們表現得都非常棒,下面我們舉行一個口算競賽,看誰是咱們班的“口算能手”!

3.練一練第3題,先讀題明確圖意后,讓學生獨立解答,再交流解答問題的過程和結果。

師:下面讓我們運用新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吧!請看練一練第3題。你了解到哪些數學信息?要解決什么問題?

學生回答后,自己列式計算,然后交流。

4.練一練第4題讓學生先讀題,弄懂題意,再計算。交流時,重點說一說是怎樣判斷的。

五、課堂小結

同學們我們這節(jié)課學習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三年級數學《集合》教案篇3

一、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下冊P42、43頁《平均數》

二、教學準備:

直尺、三角板,學生按矮到高的順序坐好。

三、教學目標與策略選擇:

以往我們把《平均數》這節(jié)課當成是一節(jié)應用題的課,側重讀題、分析、計算;從新課程標準出臺以后,列入統計與概率的范疇,重視平均數意義的教學,更注重學生估計意識、猜想意識和推理能力的發(fā)展。學生已有了相當豐富的統計知識,對于“平均數”這個概念已有所接觸,如測試中的“平均分”等。但大部分學生還不能準確理解“平均數”的意義。為此,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比較,理解平均數不是一個具體的數(實際的數);

2、在師生、生生的交流互動中,讓學生知道平均數是有一定范圍的,培養(yǎng)學生的估計、猜想意識,并產生探究數學知識的積極情感;

3、學生能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1)移多補少;

(2)先求總數再平均分等;

4、體現總體與樣本的關系。

鑒于以上的目標定位,本節(jié)課重在學生的體驗、參與。在學生互動中,使學生感受夠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并會從實際生活中提出數學問題,運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解決,同時在學生的合作中初步感受統計知識。為此,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學策略:

1、以“情”、“趣”開路。

2、創(chuàng)設生動的生活情境,提供豐富的生活化材料,喚起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

四、教學流程設計及意圖:

教學流程

設計意圖

一、活動導入,引出平均數的意義。

1、創(chuàng)設情境:比身高。

(1)第一次比較。師:今天進行男女同學比身高。先請--(一個男的,一個女的同學;男的同學比女的同學明顯高一點)

(2)第二次比較。師再請兩位同學。一位男同學,一位女同學。(男同學略高于女同學)現在是男同學高還是女同學高?

(3)第三次比較。師:看來這么一比,大家一看就知道了。繼續(xù)請上兩位同學(女生明顯高于男生)

師:你覺得這3個男生與這3個女生比,是男同學高還是女同學高?怎么比呢?生:......

(4)第四次比較。師:如果再請上一位女生(比平均水平稍矮一點)呢,是男同學高,還是?

師:如果不請男同學上來了,你覺得還有其它比較的辦法嗎?

2、同桌學生討論。生:求出幾個同學的平均數。

3、現場測量臺上同學的身高。

4、學生嘗試練一練,指名板書。

5、比較結果。是男同學高,還是女同學高。

6、小結:看來平均數(板書課題)還真能幫肋我們解決一些問題。

二、延伸拓展,形成統計觀念。

1、感悟平均身高。師指著平均身高:這個身高是你們當中__同學的身高嗎?那它是什么?

2、全班的平均身高。師:現在要知道全班同學的平均身高,怎么辦?

生:先把所有的身高加在一起,再除以有40人。

師:是個辦法,能解決這個問題。如果想知道全校四年級同學的平均身高,有什么辦法?

生:......

3、選取樣本。師:但是現在在課堂里沒辦法解決這個問題。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呢?

(1)學生參考選取第一排或第五排。

(2)選取第一組的學生比較有代表性。

4、估計。

師:你們先估計一下,第一組5個同學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生:......(不會比最大的大,比最小的小)

5、學生計算。

6、進一步感悟平均數。

師:是__同學的身高嗎?我們可以推測全班的同學身高,全校四年級同學的身高,甚至是更大范圍的四年級同學的平均身高。

7、小結方法。

師:我們來觀察一下,剛才我們是怎樣求平均數?

生:先求總數(板書),除以人數,等于平均身高。

三、應用提高,深化統計觀念。

1、舉例。師:其實生活除了求平均身高外,還有很多地方用到平均數,能舉個例子嗎?......

2、你覺得有危險嗎?

小朋友說:我身高140厘米,在這里游泳不會有危險。

2、猜猜看:

3、根小棒,平均3根小棒,平均每根長10厘米每根長15厘米

(1)猜測。師:如果從第一個袋子里拿一根(標上序號),第2個袋子里也拿一根,哪個袋子里拿出的長一些?

(2)舉例。師:能舉個例子嗎?同桌商量一下。

(3)匯報。

3、變式練習。

(1)在龍港萬科印業(yè)公司的印刷車間,第一天印39萬張商標,第二天、第三天共印87萬張,他們平均每天印多少萬張?

①(39+87)÷2=63(萬張)

②(39+87)÷3=42(萬張)

(2)在龍港萬科印業(yè)公司的印刷車間,第一天印39萬張商標,第二天上午印22萬張,下午印23萬張。他們平均每天印多少萬張?

①(39+22+23)÷2=42(萬張)

②(39+22+23)÷3=28(萬張)

質疑:為什么兩個數要除以3?三個數相加要除以2呢?

小結:像這樣的天數、人數,我們可以稱為份數。(平均每天的張數、平均身高可以稱為平均數)

4、讀信息,了解最新動態(tài),解決實際問題。

(1)你在這幅圖上了解到哪些信息?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2)計算前,你先估計一下,第二十五屆到第二十八屆平均每屆獲金牌的塊數?并介紹你是怎么估計的?

(3)計算--課件驗證。

(4)根據這幅圖的發(fā)展趨勢,你能預測一下20__年能獲多少塊?

四、全課總結。

以“比身高”作為本節(jié)課學生的學習主題,通過現場簡單的兩人比較,四人,六人,七人的比較,使學生在觀察中發(fā)現比較的量在不斷的變化,結果也不斷在變化,在矛盾迭起的活動中,不斷尋找平衡,尋求合理的比較方法。

通過教師言語的引導,制造在大范圍的情況下,求平均身高這么一個矛盾,怎么辦?促使學生經歷尋求“樣本”的過程,致使合理的解決這個問題。

在本節(jié)課的練習設計中,突出對平均數意義的理解,體現開放性,變通性,實效性。促進學生的思維不斷深入、發(fā)展。

五、教學片斷實錄:

片斷一:

開場白:今天我們進行一場比賽--比身高。板書:男、女

師:同學們的想法都很好!但是今天先進行男女同學比身高。我先請--(一個男的,一個女的同學;男的同學比女的同學明顯高一點)

師:你們說誰比較高?

生:男同學。

師再請兩位同學。一位男同學,一位女同學。(男同學略高于女同學)現在誰比較高?

生:還是男同學。(男同學似乎很得意)

師:看來這么一比,大家一看就知道了。繼續(xù)請上兩位同學(女生明顯高于男生)

此時學生大笑。

師:你們笑什么呢?

生:這個男同學這么矮?

師:你們聽過一句話嗎,濃縮就是--精華。更何況,你們現在正是長身體的時候,過幾年后,他可能會長得比你們高呢。

師:你覺得這3個男生與這3個女生比,是男同學高還是女同學高?

生:是男同學。

生:是女同學。

生:一樣高。

師:怎么比呢?

生:把男同學高的部分“切下來”補到矮的身上,女同學也用這種辦法,再比較。(還沒等這位同學說完,其它同學就大笑,一致認為這是不可能的。)

生:可以把男同學或女同學的身高加起來,再比較。

另一學生似乎心領神會:找一個男生和一個女生比較,求出相差數,再找第二、第三個男生和女生比,最后比一比相差數的辦法。

師:如果再請上一位女生(比平均水平稍矮一點)呢,是男同學高,還是?

生:女同學或不公平。

生:還得再叫一位男生上來。

師:如果不請男同學上來了,你覺得還有其它比較辦法了嗎?

同桌討論。

生:求出男、女生的平均身高。

六、教學反思:

1、情境的設置不應僅僅起到“敲門磚”的作用,也即僅僅有益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應在課程的進一步開展中自始至終發(fā)揮一定的導向作用(鄭毓信語)。開課這一情境的創(chuàng)設,并不僅僅是為了引出平均數這一概念。從第一次、第二次簡單的進行比較,學生一看就明白,當出現三人比較時,學生開始犯難了,有的學生覺得男生高,有的覺得女生高,有的認為一樣高等,出現意見不一,怎么辦?有的學生想到了用“切”的辦法(當然這種方法不近合理,但也是學生對移多補少的形象化解釋)、求和比較的方法(這一方法為求平均數打下鋪墊)、還有的學生受到“移多補少”方法的影響,想出了求相差數的方法等,把學生的思維不斷引向深入。通過第四次身高的比較,出現不合理的因素,逐步把學生的視線引向平均數,從而學生自發(fā)解決了求平均身高,也初步掌握了求平均數的方法。

2、新課程倡導用具體的、有趣味的、富有挑戰(zhàn)性的素材引導學生投入數學活動。在“比身高”的情境中,讓學生在一次次的觀察、比較中迎接挑戰(zhàn),這樣一個活動,在平時課堂中可以信手拈來的一個情境,在學生的爭論中完成數學化的過程,并不需要花費過多的時間。在這種以情、趣開路的情境中,學生學得主動。

三年級數學《集合》教案篇4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下冊109頁的等量代換

教材分析:

本節(jié)課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下冊數學廣角的第二節(jié)課,使學生初步體會等量代換的數學思想方法,等量代換是指一個量用與它相等的量去代替,它是數學中一種基本的思想方法,也是代數思想方法的基礎,用等式的性質來體現就是等式的傳遞性:如果a=b,b=c,那么a=c。本課主要讓學生通過一些簡單問題的解決,初步體會等量代換的思想方法,為以后學習簡單的代數知識作準備。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理角等量代換的意義,在動手操作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等量代換的思想方法。

2、能力目標:通過數學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推理、動手操作、語言表達和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在數學活動中,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讓學生感受到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教學重點:

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實步體會等量代換的思想方法,為以后學習數學知識作準備

教學難點:

在解決問題中理清數量之間的等量關系,從而解決等量代換的問題。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西瓜、蘋果、砝碼卡片等。

教學過程:

課前談話,情感激勵

1、請同學們用一句話來夸夸自己。

2、師:同學們的優(yōu)點真多,老師欣賞你們的自信,更相信你們在課堂上會有更出色的表現。

一、創(chuàng)設情景,初步感知等量代換。

1、出示面值100元一張人民幣。

師:同學們,一張面值100元的錢可以換幾張面值10元的錢呢?(9張、10張、11張),你想選幾張?

生:10張。

師:為什么呢?

生:因為面值100元的錢和10張面值10元的錢相等。

師:相等數量進行交換,在數學里面叫做:等量代換(老師板書),它是一種重要的思想方法,可以解決很多生活中的問題。

2、課件出示曹沖稱象的故事。

師:曹沖利用了誰的重量稱出了大象的重量?

生:石頭。

師:為什么曹沖稱出了石頭的重量也就知道了大象的重量?

生:因為石頭和大象的重量是相等的。

師:是呀!曹沖才7歲就有等量代換的思想方法解決了大人們都難以解決的問題,你們愿意學習這種思想方法嗎?

二、進入情景,探究新知。

1、理解中間量。

課件出示一串葡萄和一個菠蘿。

師:你們是否可以判斷它們之間可不可以交換呢?

生:不可以。

師追問:為什么?

生:因為不知道它們的價錢。

師:誰可以給它們分別定一個價錢使它們可以交換呢?

生: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

師:一串葡萄和一個菠蘿本來并沒有直接的等量關系,所以不可以交換,但你們卻用價格使它們有了等量關系,價格就像一座橋一樣把本來并沒有關系的葡萄和菠蘿聯系在一起,在這里價格就是葡萄和菠蘿的中間量,生活中的等量代換就是借助這樣的中間量進行的。(板書:中間量)。

2、課件出示例二的情景圖。

師:你們可以獲得哪些數學信息呢?

生:1個西瓜的重量=4千克的砝碼

1千克的砝碼=4個蘋果的重量

1個西瓜的重量=()個蘋果的重量

師:如果要知道西瓜和蘋果之間的關系,我們可以找哪個物品為中間量呢?

生:砝碼。

師:根據以上信息,請幫助小芳找到答案:1個西瓜與幾個蘋果同樣重?請在小組內擺一擺、換一換、說一說是怎樣推算的。

生:學生小組進行操作交流。

生:學生反饋討論結果:1個西瓜的重量=16個蘋果的重量。

師:讓學生完整地敘述推導過程,并課件演示代換過程。

教師小結:曹沖用石頭的重量代換了大象的重量,你們用價格作為中間量,使葡萄和菠蘿可以代換,剛才我們又借助砝碼作為中間量,用16個蘋果代換了4千克砝碼。人們借助中間量進行等量代換的方法一直應用到現在。

三、聯系實際、應用鞏固。

古代的時候沒有錢幣,人們到市場上不是買賣東西而是以物品換物品,大家想不想去看一看古代的物品交換市場?

生:想。

師:那么就讓我們一起通過時空遂道去看一看,但在時空遂道里有兩道難關,有沒有勇氣接受挑戰(zhàn)?

1、動物出難題:

課件出示蹺蹺板圖:從圖中可以知道哪些信息?

一只羊的重量=四只兔子的重量

一只兔子的重量=兩只雞的重量

一只羊的重量=()只雞的重量

師:要知道羊和雞之間的關系,可以借助誰做中間量,把羊與雞聯系起來呢?

生:兔子。

生: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思考,再同桌交流匯報。

師:進行課件演示代換過程。

三年級數學《集合》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使同學結合具體情境初步體會小數的含義,能認、讀、寫一位小數,知道小數各局部的名稱。

2、使同學通過觀察、比較、分析、綜合和概括等活動,經歷小數含義的探索過程,增強與同伴合作的意識,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3、使同學通過了解小數的發(fā)生和發(fā)展過程,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

談話:星期天,小明和好朋友小紅一起到新星文具店購買文具,文具店里的東西可真多啊。(課件出示文具店的情境,圖中標明四把三角尺或直尺的價格,分別是:2角、5角、8角、3角。)

二、聯系實際,探究發(fā)現

1、教學整數局部是0的小數。

(1)提問:小明想買一把尺子,猜猜他可能買哪種價格的尺子?

根據同學回答板書:2角、5角、8角、3角。

提問:仔細觀察這些尺子的價格,它們都是用什么作單位的?假如用元作單位,怎樣表示上面商品的價格呢?

同學回答的同時,對應著上面的價格板書:2/10元、5/10元、8/10元、3/10元。

提問:你能分別說說2/10元、5/10元、8/10元、3/10元表示的意思嗎?

引導:像上面的2/10元、5/10元、8/10元、3/10元,還可以用小數來表示。(邊講解邊板書)如:2/10元可以寫成0.2元,0.2讀作零點二(師生齊讀)。也就是說,把1元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2份既可以用2/10元來表示,也可以用0.2元表示。

提問:你能說說0.2元表示什么意思嗎?會寫這個小數嗎?

再問:怎樣用小數表示5/10元呢?

追問:0.5元表示什么意思?

同學回答后練習讀、寫0.5。

再讓同學說一說怎樣用小數表示8/10元、3/10元,并讀、寫0.8和0.3。

談話:小數在我們生活中有著非常廣泛的&39;應用,我們再來看一些例子。

(2)課件出示例1的情境圖。

提問:圖中兩個小朋友在做什么?他們量得的結果是多少?

再問:你能用米作單位分別表示課桌面的長和寬嗎?(同學分別用5/10米、0.5米表示課桌面的長,用4/10米、0.4米表示課桌面的寬。)

(3)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

課件出示“想想做做”第1題的尺子圖。

提問:小明買了這樣一把1米長的尺子。它被平均分成了幾份?(指1分米的刻度)這里的1份是幾分米?假如用分數表示是幾分之幾?用小數表示呢?

課件出示相應的填空,談話:你能在括號里填上適當的數嗎?先想一想怎樣填,再在書上第101頁的第1題中填一填。

同學練習后,指名匯報。

(4)完成“想想做做”第3題。

課件出示題目,指名口答。

提問:仔細觀察這些分數,分母都是幾?

小結:十分之幾用小數表示都是零點幾。

(5)游戲:對口令。

教師說一位小數,同學說表示幾分之幾,或教師說幾分之幾,同學說小數。同桌相互做游戲。

2、教學整數局部不是0的小數。

(1)談話:我們再到文具店去看一看吧,這里還有兩件文具。(出示例2的情境圖)圓珠筆多少錢1支?筆記本多少錢一本?

提問:你能用小數表示圓珠筆的價錢嗎?自身先試一試,再和小組里的同學交流。

全班交流,并讀、寫1。2元。(著重讓同學說一說自身是怎樣想的。)

再問:怎樣用小數表示筆記本的價錢呢?

小結:用小數表示幾元幾角,可以把幾角表示成零點幾元,再和幾元合起來就是幾點幾元。

提問:今天我們認識的小數和以前學過的數有什么不同?

講解:我們以前學過的表示物體個數的1、2、3、4……是自然數。0也是自然數,它們都是整數。像上面的0.5、0.4、1.2、3.5都是小數。小數中間的點叫小數點,小數點的左邊是整數局部,右邊是小數局部。(相機板書:小數點、小數局部、整數局部)

提問:你能寫出兩個小數嗎?讀給同座位同學聽聽,并指出小數的整數局部和小數局部。

指名匯報。

三、應用與拓展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題。(課件出示)

讓同學做在課本上,集體訂正。

2、完成“想想做做”第4題。(課件出示)

先讀出這些商品的價錢,再說一說是幾元幾角。

3、找朋友。(把分數和相應的小數用線連起來,題略)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題。

同學獨立練習,并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四、總結延伸

提問:今天這節(jié)課你學會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延伸:今天我們學習的都是一位小數,以后我們還要進一步學習位數更多的小數,更全面地認識小數。假如感興趣,同學們可以自身找一些資料看一看。

三年級數學《集合》教案篇6

教學目標

1、通過活動體驗使學生認識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能夠用給定的一個方向辨認其余的三個方向,并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

2、通過大量的操作活動,讓學生形成辨認東、西、南、北等方向的技能,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發(fā)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3、在觀察主題圖時,滲透愛國主義教育,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教學重難點

會在實景中辨認東、南、西、北,并能運用這些詞語來描繪物體所在的方向。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小故事導入新課

放寒假時小紅去了一個度假村。一天她去度假村旁的森林公園玩,可找不到回去的路了。她該向東、西、南、北哪個方向走呢?

二、愉快體驗,探究新知

1、觀察主題圖

(1)出示第2頁彩圖。

(2)我們現在來到了北京的天安門廣場,你們看見了哪些建筑物?愿意當小導游為大家介紹一下嗎?同桌之間互相解說。

(3)指名上臺講。

2、學習例1:出示第3頁彩圖。

(1)圖上畫的是小明和他的學校,你能告訴老師他在干什么嗎?大家想和他一樣去我們的操場上認識這四個方向嗎?

早上太陽在什么方向?面朝太陽,我們面對的是什么方向?背對的方向是什么方向?

學生相互說說自己前面的和后面的方向。

現在同學們像老師一樣伸開兩臂,我們左手指的方向是北,右手指的方向是南。

(2)讓學生說說學校的東、南、西、北各有什么建筑物。提問學校的教學樓等建筑物在操場的哪一面?

(3)請4位同學面朝4個方向背對背站好,讓他們說說自己面對的方向。引導其他同學觀察和發(fā)現東西兩個方向的同學背對背,南北兩個方向的同學背對背。

強調東西相對,南北相對。

(4)回教室填寫例1

三、分層練習,鞏固新知

1、說一說教室里東、南、西、北各有什么(練習一第1題)?

2、用東、南、西、北這些詞語說一說你座位周圍同學所在的方向。

3、你說我做:5人一組,1人指揮,4人做動作。(1人指揮站中間,4人聽指揮站4個方向。)

四、課堂小結

今天大家學到了什么?還有什么疑問?

回家按照4個方向觀察房間的擺設,明天來告訴大家。

課后習題

完成課后練習題。

三年級數學《集合》教案篇7

(一)教學目標

1.通過復習,能比較熟練地口算一位數除兩位數和一位數除整十、整百、整千的數。

2.掌握除數是一位數除法的計算方法,并能比較熟練地筆算一位數除多位數。

3.會用乘法驗算除法,養(yǎng)成驗算習慣。

(二)教學準備

投影片。

(三)教學過程,

復習。

(1)出示課題“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和復習”。

提問:看到這個題目,你知道了什么?

(2)回顧:

這個單元我們學習了哪些內容呢?讓我們打開課本一起來回憶。(教師帶領學生翻閱本單元知礫-點明各知識點)

(3)復習?!?/p>

①歸納分類。

a.請同學們按自己的想法把下面的算式分類:

270÷95030÷5800÷53640÷7

9122÷3576÷80÷6

b.學生在各自的草稿本上分類,教師巡視指導。

c.指名說說,你是按照什么方法來分的?

d·:想的方法不同,分出的結果也不同。

②復習口算。

a.課件顯示。

口算:270÷9800÷50÷6

筆算:3640÷7.5030÷59122+3576÷8

b.指名做口算題,教師分類板書算式。

c.說說270÷9你是怎樣算的?

d.說說0÷6的結果為什么等于零?(課件顯示0除以任何不是0都得0)

:在今后的計算中,能用口算的一般不用筆算。而上述所列算題口算比較困難,我們就用筆算。

③復習筆算。

復習筆算。

④學生獨立計算576÷8,教師巡視指導,及時了解訓練情況。

⑤指名請同學說說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的計算方法。課件顯示除數是一位數除法的計算方法是:

第一步從被除數的高位除起,每次用除數先試除被除數的前一位數,如果它比除數小,就試除前兩位數;第二步除到被除數的哪一位,就把商寫在那一位的上面;第三步每次除后余下的數必須比除數小。

⑥學生獨立計算:5030÷59122÷3,教師巡視重點提醒:求出商的最高位以后,被除數的哪一位不夠商1,就在那一位上寫0。

b.復習驗算。

④教師提問,誰知道5030÷5的得數1006,是正確的,說說你的驗算方法?

⑤集體練習,指名板演,集體校對,強化除法驗算方法。

2.和質疑。

今天我們了哪部分知識?同學們還有問題嗎?

3.練習鞏固。

(1)填空。

①624÷3的商是()位數,商的()位上是0。

②3540÷5的商是()位數,最高位是(),寫在()位上。

③要使66口7口商的中間末尾都有0,左邊的口可以填

(),右邊的口可以填()。

(2)在O里填上>或<。

1918X5095006120÷90600

2469X3074009051÷701300

學生練習后,讓學生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口算,列豎式算,估算,做除想乘時)

(3)病題門診。

4.課堂作業(yè)。

(1)計算下面各題,并且驗算。

864÷45580÷96054÷67÷3

3015÷61464÷87503÷57084÷7

(2)列式計算。

①8的4倍是多少?乙,

②比3620少567的數是多少?

③一個數的7倍是3675,這個數是多少?

④8除6090,商是多少,余數是多少?

⑤5個1306是多少?

三年級數學《集合》教案篇8

單元導學

本單元的主要內容有:倍的認識、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及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實際問題。

倍的認識是數與代數領域“數的運算”中的重要內容,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比率。比率這一概念在數學學習中有著重要的作用,是學生以后學習比例、一元函數的基礎。理解兩個量的倍數關系(比率)也是學生乘法認知結構建立的重要方面。

本單元的內容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乘法與除法的基礎上安排的,在此基礎上學習倍的認識,能夠準確領會教材的層次和緊密銜接的用意,把握教材例題前后的聯系。

備內容

倍的認識

倍的認識(1課時)倍的意義

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實際問題(1課時)

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實際問題

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實際問題(1課時)

解決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實際問題

備目標

知識與技能

過程與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在操作活動中,獲得“倍”的概念的直觀體驗。

2.結合具體情境,理解“幾倍”與“幾個幾”的聯系。

通過具體情境,經歷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和“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實際問題的過程。

1.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能力和語言表達等能力。

2.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系。

3.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培養(yǎng)幾何直觀,滲透數形結合思想。

備重難點

重點

1.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能正確解答“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實際問題。

3.能正確解答“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實際問題。

難點

1.理解“倍”的意義,并能正確運用。

2.把“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問題轉化成“求一個數里面含有幾個另一個數”的問題。

3.理解兩個數量間的倍數關系。

三年級數學《集合》教案篇9

【教學目的】

1.在拼搭和觀察立體圖形的實踐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操作和空間想像能力。

2.在拼搭立體圖形的實踐活動中,體驗并初步學會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詞描述正方體的相對位置。

【教學重點】

能正確辨認從正面、側面、上面所觀察到的立體圖形的形狀。

【教學難點】

能根據一定的指令正確搭出立體圖形,能正確運用上、下、左、右等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

【教學過程】

一、操作活動一(根據指令搭立體圖形)

1.通過多媒體演示“淘氣”和“笑笑”搭立體圖形的過程,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說說游戲的方法,老師說明游戲的規(guī)則和要求。

2.師生游戲。教師發(fā)出指令,學生嘗試搭立體圖形,進一步體驗游戲的方法。指令有:“橫著擺2個”,“左側正方體上方豎著擺3個”,“在最右側的正方體的前面放一個”等等。

3.學生同桌間游戲??梢宰屢晃粚W生發(fā)出指令,另一位搭立體圖形,然后交換。

4.學生交流。教師在巡視中發(fā)現學生的典型操作活動進行交流。

二、操作活動二(提問、判斷并搭出立體圖形)

學生同桌間開展游戲。要求學生通過盡可能少的提問來搭出正確的立體圖形。

提問:你搭的立體圖形用了幾個正方體?從正面看是幾個正方形?

回答:用了3個正方體,從正面看是3個正方形。

提問:從側面看是幾個?

回答:2個。

提問:上面的方塊在左邊還是右邊?

回答:右邊。

是這個圖形。

三、操作活動三

教師講解三視圖,讓小組學生根據三視圖信息完成立體圖形的搭建。

四、總結反思,拓展升華

教師針對學生的活動合作情況進行升華。學生說一說:今天有什么收獲?

三年級數學《集合》教案篇10

復習內容:

簡單的數據分析、求平均數,小數的讀寫、簡單的加、減法。(課本第113頁的第5、第115頁的第9、10題,練習二十五的第5、10~12題。)

復習目標:

1、通過復習,加強統計觀念的培養(yǎng)。

2、使學生能對數據進行簡單分析,根據分析結果作出簡單的判斷與預測。

3、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會求簡單數據的平均數。

4、進一步體會小數的含義,掌握小數的讀寫法,并能進行簡單的小數加、減法運算。

教學過程:

一、統計知識點

1、出示:某地區(qū)1994~20__年沙塵天氣情況統計表。

2、學生取出方格紙,按照統計表數據制作統計圖。

(1)教師出示圖例,引導學生制作。

某地區(qū)1994~20__年抄塵天氣情況如下圖,讀懂統計圖。

橫軸上表示什么?縱軸表示什么?(使學生明白橫軸上表示年份,縱軸表示沙塵的天數)

(3)指導畫圖。

①縱軸上每格表示多少天?1996年的13天應該怎么表示?(使學生懂得這里每格表示2天。但是這不是確定的,也可以改成每格表示1天)

②學生嘗試畫圖,教師巡視輔導。

3、回答問題。

(1)從表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你有什么感想?(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從表中得到的信息。如近十年,每年都有沙塵暴)

20__年沙塵暴天氣最多達20天,近幾年沙塵暴天氣逐步增加。對學生進行環(huán)保教育。

(2)算出這個地區(qū)10年中平均每年的沙塵天數。

先讓學生獨立計算,然后匯報答案,說出想法。

二、小數的初步認識

1、小數的讀法

教師:你們都認識這些數嗎?是什么數?

2.540.094006.575.67.089123.59800.922.709

(1)請學生讀出這些小數。

(2)你還知道哪些小數?說一說,讓同學寫一寫。

2、小數大小比較。

(1)出示兩組小數讓學生比較大小。

①1.02〇0.98元0.69元〇0.7元4分米〇3.8分米1.2米〇0.12米

②四名同學身高統計表(單位:米)

(2)讓學生說一說想法和比較后的體會。

雖然學生根據小數的含義進行,但是也可以讓學生明白一些簡便的比較方法,比如整數部分大的,這個小數就大;整數部分小的,這個小數就小。

3、簡單的小數加、減法。

2.5+4.3=1.8+0.4=1.1一0.4=

先計算,說一說計算時要注意什么?

三、課堂活動

1、練一練:課本第115頁的第9、10題。

2、課內外作業(yè):課本第117頁的第5、10、11、12題。

四、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jié)課復習,你進一步知道了什么?

三年級數學《集合》教案篇11

教學目標:

1、認識鐘面上的秒針和時間單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過觀察與體驗活動,逐步建立1秒的時間觀念,體會秒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3、適時向學生滲透學會珍惜時間的理念,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點:

建立對1秒的時間觀念,經歷體驗秒長短的過程。

教學難點:

能正確的進行簡單的時間換算。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鐘表等

教學過程:

一、設置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還記得新年的鐘聲敲響的那一刻嗎?今天就讓我們一起重溫這激動的一刻?,F在,我們開始倒計時:十、九、八、七……

我們倒計時時,每數一個數用了多長時間呢?對,是一秒。今天我們要共同學習:秒的認識。

二、觀察探究,建立認識。

(一)認識鐘面上的秒

1、先讓學生觀察手中的鬧鐘,然后小組內交流,回答問題。

鐘面上哪根針是秒針,長的有什么特點?

秒針走一小格是幾秒?走一大格又是幾秒?

秒針從幾開始走的?

2、認識幾秒

秒針從12走到1是幾秒?秒針從1走到3走了幾秒?從2走到5走了幾秒?你是怎樣看出來的?

如果秒針要走10秒可以從幾走到幾?

你還想讓秒針從幾走到幾呢?同桌之間互相說一說。

3、知道1分=60秒

師問:秒針走一圈是多長時間?

學生可先進行大膽猜測,發(fā)表不同意見。

組織學生觀察鐘面,秒針走一圈,分針有什么變化?

學生獨立思考,小組內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全班交流。

小結:秒針走一圈的同時分針正好走了一小格,所以1分=60秒,60秒=1分。

(二)實際感受,建立1秒的時間觀念

1、1秒的時間你能做什么呢?多媒體課件上倒計時一秒,學生說一說自己的感受

1、秒能寫一個數字,1秒能深呼吸一次,1秒能眨一下眼睛

2、感受15秒

從1數到15,從中感受一秒的節(jié)奏和15秒的長度。

3、學會估計時間

聽一段30秒長的音樂,讓學生估計這段音樂用了多長時間。

(三)建立1分鐘的時間概念

學生根據體驗的要求選擇自己喜歡的活動:如寫字、寫數、畫畫等,讓學生感受1分鐘時間的長短,體會1分鐘的價值,從而讓學生認識到每一分、每一秒的時間都是很珍貴的,所以我們要學會珍惜。

三、鞏固應用

1、在括號里填上合適的時間單位。

煮飯大約要20()

爸爸每天需要工作8()

刷牙大約需要2()

用鑰匙開門大約要用5()

2、我會計算

1分=()秒2分=()秒120秒=()分

2分30秒=()秒90秒=()分()秒

四、全課總結

今天我們認識了一個新的時間單位秒,關于秒你還有哪些收獲?

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感受了一秒有多長,一分鐘有多長,知道了1分=60秒,還知道了1秒雖然很短暫,但卻十分重要。時間是從一秒一分中積累起來的,我們要學會珍惜時間,利用好每一秒的時間。

三年級數學《集合》教案篇12

一、說教材

《秒的認識》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時、分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課教材從材料的選擇到呈現方式,都注意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力求讓學生在實際情境中,知道秒的意義,探索分與秒的進率關系,體驗1分、1秒的長短,初步建立1秒、1分的時間觀念。

根據本課的設計理念,結合學生的實際,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認識時間單位“秒”,知道1分=60秒。

2、在豐富的學習活動中發(fā)揮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想像力,在探索交流活動中,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

3、初步建立1分、1秒的時間觀念,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滲透愛惜時間的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

重點:認識時間單位秒,知道1分=60秒。

難點:初步建立1分、1秒的時間觀念。

教具準備:

課件、鐘面、口算卡片、

二、說教法

根據以上目標,我選擇了以下教學方法:引導觀察、學具操作、組織討論探索等多種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教學過程,讓學生從中感受、理解知識的發(fā)展過程,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三、說學法

“教法為學法導航,學法是教法的縮影”,在學法的指導上,我讓學生通過看一看、聽一聽、說一說、議一議、做一做等豐富多彩的活動,感知秒,體驗秒,讓學生在自主探索、獨立思考、互相討論、合作交流中共同發(fā)展,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四、說教學過程

依據這節(jié)課的教材知識結構及小學生認知規(guī)律和發(fā)展水平,這節(jié)課我分四個環(huán)節(jié)進行教學: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課件:回想春節(jié)聯歡晚會倒計時情景,從學生熟悉的`春晚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參與倒計時的活動,喚醒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出比分更小的時間單位—秒,揭示課題:秒的認識。

(二)合作探究,獲取新知

1、認識1秒

讓學生仔細觀察自己的鐘面,想想你還知道哪些有關秒的知識呢?四人一小組交流自己的認識。

這一小節(jié),我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時間,學生通過觀察、交流、反饋等學習活動,探索出:秒針是鐘面上最細最長的一根針、秒針走一小格的時間就是一秒。(板書:秒針走一小格的時間就是1秒)

2、認識幾秒

出示課件,提問:秒針從數字幾走到數字幾經過了多少秒?為什么?這樣反復多次地練習,讓學生說出不同的看法,可能有的學生是一小格一小格地數,有的是一大格一大格地數,體現方法的多樣化的同時,教師要對學生的方法進行優(yōu)化。

3、探究分與秒的關系

讓學生認真觀察鐘面,想一想:秒針在鐘面上走一圈是多少秒?秒針走了一圈后分針有什么變化?從分針與秒針的走動,你發(fā)現了什么?

我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在小組中交流自己的看法,最后全班匯報。得出結論:1分=60秒。(板書:1分=60秒)

分與秒的關系是本課的重點,所以在這一小節(jié)我采用個體獨立思考、小組合作交流、匯報總結的方式來解決。因為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維方式,我就放手讓學生自主去探索,給予學生充分信任。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交流,讓學生在交流中進行思維的碰撞,有利于培養(yǎng)他們初步的合作意識和能力。

4、實驗活動,體驗時間

①體驗1秒

先讓學生閉上眼睛聽“嘀嗒”聲感受一秒的時間,再讓學生用一個動作來表示一秒的時間??赡苡械?秒鐘會拍一下手,有的會翻一下手腕,有的會眨一下眼睛,就讓學生用自己想的動作跟著“嘀嗒”聲做一做,充分地體驗時間單位“秒”。

②體驗1分鐘

讓學生拿出口算卡片在1分鐘里進行口算練習,體驗1分鐘的長短。在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我是這樣考慮的:口算是我們數學課堂一項基本的訓練,把它作為1分鐘的體驗內容,可以讓我們活動的數學成分更濃,讓學生對1分鐘有更充分的體驗和感受。

5、知道1秒的價值,懂得珍惜時間

播放課件,通過介紹我國體育健將劉翔110米欄奪冠的成績和一些現代化工具在1秒鐘里創(chuàng)造價值的一些數據,讓學生感受到1秒雖短,但能創(chuàng)造出意想不到的價值。借此對學生進行珍惜時間和愛國主義教育。

6、時間名言欣賞

通過欣賞時間名言,培養(yǎng)學生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對學生進行了一些情感的熏陶。

(三)運用新知,解決問題

1、填寫合適的時間單位。

每天大約睡()小時,大約需要20(),大約需要25()

2、練一練。

(1)1時=()分1分=()秒

(2)秒針走一圈是()秒,走半圈是()秒。

(3)鐘面上有()大格,有()小格,又細又長的針叫()針。

通過層次性練習,鞏固所學知識,并靈活運用,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自我評價,享受收獲

同學們,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什么知識?你有什么收獲呢?

讓學生自己歸納所學內容,既能使學生回顧整個學習過程,又能使學生學會自我評價,享受成功的喜悅,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認識,形成知識網絡,培養(yǎng)概括能力。

五、板書設計

板書是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因此,我用精煉的語言對教學內容進行概括,突出了教學的重、難點,簡潔明了。

板書:

秒的認識

秒針走1小格的時間就是1秒

1分=60秒

在這整一節(jié)課,我盡量把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創(chuàng)設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組織他們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實踐體驗,鼓勵他們去討論、去探索,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數學的世界里快樂地翱翔!

三年級數學《集合》教案篇13

教學目標:

1、鞏固千克、克、噸的認識,進一步建立千克、克和噸的質量觀念。

2、結合生活實際,解決與千克、克和噸有關的實際問題。

3、初步經歷質量單位的形成過程,結合生活實際解決問題。

4、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

教學重點:鞏固千克、克、噸的認識。

教學難點:結合生活實際,解決與千克、克、噸有關的實際問題。

教學設計: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某超市招聘售貨員的考試,要求應試的人員必須掌握最基礎的質量單位的有關知識,剛好我們才學過了這方面的知識,大家有沒有興趣試一試?

二、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1、稱物品,認秤。

學生獨立完成并說一說為什么下面兩樣物品稱出的質量用“千克”作單位。

2、貼標簽。

以給商品貼上質量標簽的游戲形式出現,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千克和克的實際質量,吸引學生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

3、補標簽。

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下面這些物品和動物的質量標簽上的質量單位漏寫了,你能把它們填補完整嗎?”學生用不同的手勢表示“千克、克、噸”,集體完成,并請學生陳述自己的理由。

4、比較下面物品的輕重。教師用第3題中單純的式子變?yōu)楸容^兩種標明質量的物品輕重,吸引學生參與。

復試

1、第5、6題。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2、第7題。學生獨立觀察思考、理解圖意;嘗試列式解答;全班交流,說說自己的想法。

3、第8題。學生獨立嘗試解決;同桌交流。

4、第9題。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教學時,可以先讓學生說說這幅圖的意思,在此基礎上,以小組為單位共同解決問題,給每個學生發(fā)表自己見解的機會。最后全班交流,看哪個小組想出的方法最多。

三、應用遷移,鞏固提高

第10題。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后在小組交流,最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際操作。學生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可能有:10克10克地稱5次;先稱30克,再稱20克;先稱2個20克,再稱10克等。

6000克=( )千克 3 g=( )g

4噸=( )千克 6000 t =( )g

4千克500克=( )克 3噸70千克=( )千克

四、總結反思,拓展升華

第11題。這道思維訓練題蘊含著代換的數學思想,教學時可以讓學生用學具代替蘋果梨子擺一擺,增強直觀性。解題思路是:3個蘋果和3個梨合起來剛好和9個桃子一樣重,所以1個梨和1個蘋果應和3個桃子一樣重。學生若有其他的合理想法,教師都應給予肯定和鼓勵。

五、作業(yè):作業(yè)本上的作業(yè)。

教學反思:

三年級數學《集合》教案篇14

一、教學目標

1.掌握時分秒之間的關系,會選擇合適的時間單位描述具體的事情。

2.能準確地讀出鐘面上時刻,會畫時針分針,會根據具體情境計算所經過的時間。

3.感受時間在生活中的應用,培養(yǎng)學生珍惜時間、合理安排時間的習慣。

二、教學重點

了解時分秒的關系,會準確讀寫鐘面上的時刻。

三、教學難點

在具體情境中學會計算經過的時間。

四、教學具準備

一段音樂

五、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故事《一分鐘》:

班杰明接到年輕人的求救電話,向他訴說生活、工作中的不如意,他約年輕人到房間好好談一談,當年輕人趕到班杰明房間時,里面亂七八糟,狼籍一片。班杰明讓年輕人在門外等一分鐘,一分鐘后,門打開了,房間整理的井然有序,而且還有兩杯剛剛倒好的紅酒。沒等年青人把滿腹的有關人生和事業(yè)的話題說出來,班杰明就客氣地說:“干杯,你可以走了。你進來已有一分鐘了。”年輕人若有所思地說:“您讓我明白了一分鐘能做許多事,可以改變許多事情的道理呀!”說完,便開心地走了。小結:班杰明知道一分鐘能做許多事,也能讓別人知道一分種的內涵,正如古人所說:“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教育我們即使一分一秒也要珍惜。我們應該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分每一秒,一分鐘雖然那么短暫,但是集少成多。所以,我們應該靈活運用生活中每一分每一秒,還要向班杰明學習,讓我們身邊的人都懂得珍惜時間。

(二)探究新知

1.認識鐘表

(1)認識鐘面的格數認法

在圖上指出一大格,一小格,并知道共有12大格,每大格有5小格,整個鐘面共有60小格,

通過簡單乘法得出為什么鐘面會存在60小格。

(2)認識分針(感受1分鐘)

會看:較長的針是分針,分針走1小格是1分鐘。

安靜一分鐘!感受!或者讓學生們在這1分鐘內能做什么?

(3)認識時針

會看:較短的針是時針,時針走1大格是1小時。

說出時針與分針、分針與秒針走動的關系

分析:時針走1大格,分針會走幾小格。

1分=60秒

秒針走1小格是1秒。秒針走1圈,分針走1小格。

(4)及時練習:

①時針走一大格,分針走()小格,分針走了()分;秒針走一圈,分針走()小格,是()分。

②分針走半圈是()分,秒針走半圈是()秒。

③時針從12走到1,分鐘走了()小格,是()分;秒針走60小格,分鐘走了()小格,是()分。時針從()走到6,走了5小時。

答案:①60;60;1;1②30;30③5;300;1;1;1

2.認識時間(要求寫法)

①從8:40到9:30經過了()分;從2:30到4:40經過了()時()分;從6:10到6:45經過了()分。

②跑60米,小紅用14秒,小英用12秒,小云用13秒.三人中()跑的最快.

答案:①50;2;10;35②小英

(三)拓展延伸

1.在()里填上時間單位。

一節(jié)課40(),課間休息10(),寫15個字大約2(),唱一首歌大約3(),拍5下皮球6(),淘氣跑50米用了15(),小紅上午在校時間約4()。

答案:分;分;分;分;秒;秒;時。

2.時間換算

1分10秒=()秒1時30分=()分

76分=()時()分95秒=()分()秒

答案:70;90;

1,16;1,35

3.經過時間

時針從數字3走到數字6,經過的時間是();

分針從數字3走到數字6,經過的時間是();

秒針從數字3走到數字6,經過的時間是()。

答案:3時;15分;15秒

4.比較大小

1時○100分60分○1時1分○10秒

2時○120分5分○500秒240秒○4分

答案:<=>

=<=

5.連線

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8小時15

媽媽每天上班30分鐘26

看一場電影5分鐘37

做眼保健操1小時40分鐘48

6.解決問題

1.少先隊員去李奶奶家打掃衛(wèi)生,下午3:30開始,4:10結束,共用了多少時間?

答案:4時10分=3時70分3時70分-3時30分=40分

2.小明從家到學校要走15分鐘,他每天要在7:40到校,他應該在什么時候從家出發(fā),才能準時到校?

答案:7時40分-15分=7時25分

三年級數學《集合》教案篇15

教學目標:

1、 初步認識分數,理解分數的意義,能正確的讀出分數,會寫分數,掌握分數的各部分名稱。

2、 理解“把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數”我們可以用分數表示。

3、 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操作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平均分的意義,理解分數的意義。

教學難點:

正確區(qū)分分的份數越多,得到的每一份就越少。

教學過程:

一、聯系生活,創(chuàng)設情境,由平均分引出1/2。

1、同學們,今天我們上課前先來個比賽怎么樣?那就請你們注意認真聽,比一比看誰反應快!

(1) 有4個蘋果,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得到幾個?

(2) 有2個蘋果,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得到幾個?

(3) 現在只有一個蘋果了,還是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能得到幾個呢?

2、把一個蘋果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得到半個,那半個該怎么表示呢?同學們,能用你喜歡的方法來表示一個蘋果的一半嗎? (畫圖、寫漢字都可以 )

生:黑板板演,并簡單介紹

師: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了蘋果的一半,你們的辦法都很好。你覺得哪種方法更好?當把一個蘋果平均分成兩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時,可以像這位同學一樣用這個數1/2來表示?!?/p>

你們知道這個數叫什么名字嗎?

它就是我們今天要認識的新朋友,——分數。(板書:認識分數)

二、體驗感悟二分之一 的具體含義

1、師:(出示實物圖形)你們看,現在我手中有個蘋果,想想你可以怎樣得到它的二分之一 呢?(切)

可現在老師手中拿的是蘋果的圖片,那你怎么才能得到他的二分之一(對折)

師:為什么對折?

師:是的,對折后,兩部分完全重合,說明是平均分。(不說對稱)

(貼半個蘋果圖)

師:我們把一個蘋果平均分成二份,其中的一份就是這個蘋果的 二分之一。

說一說。把一個蘋果平均分成二份,其中的一份就是這個蘋果的 二分之一(找3、4個學生說說)

師:那另一半蘋果呢?

它也是這個蘋果的二分之一 ,為什么?

小結:(我們把這個蘋果平均分成二份,這是其中的一份,是這個蘋果的二分之一 ,這是其中的另一份,它也是這個蘋果的二分之一 ,這兩份 合起來就是這個蘋果。)小聲說說。

2、再找人說說二分之一的涵義

3、師:我們剛才把一個蘋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這里有一張長方形的紙,你能得到它的 二分之一嗎?要求:拿出一張長方形的紙,折出它的二分之一 。

師:(將作品貼到黑板上)生說:怎么折的?怎么得到了長方形的 二分之一?

指板書說:你們看這些長方形的大小不同,折法也不同,這里還有蘋果,為什么其中的一部分都可以用 二分之一來表示呢?

師:小結:看來不論是一個蘋果還是一個長方形,只要把它平均分成兩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

4、驗證比薩餅:為什么不能用二分之一來表示

5、理解形狀相同但大小不同的圖形都可以用二分之一來表示(出示圓課件)

6、理解形狀不相同大小相同的圖形可以用二分之一來表示(出示正方形課件)

7、判斷,進一步體會“平均分”

三、在探索體驗中理解認識其它分數并寫出分數

1、我們一起研究了二分之一 ,現在我們就來一起認識三分之一 。

出示課件:把一塊蛋糕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它的( )分之一,寫作:邊說邊寫先寫分數線,在寫分的分數分母,最后寫取的份數分子。

2、現在靜靜地想想: 里面的“3”和“1”各表示什么意思?分數中間的橫線,你知道它表示什么嗎?(同桌討論)3表示的平均分成3份,它叫分母,1表示的是這3份中的一份,它叫分子,中間的橫線表示的是平均分,它叫做分數線。(相當于除法中的除號)

3、書空:用手在桌子上寫寫三分之一

4、你能不能用正方形的紙折一折,用陰影表示出它的四分之一 ?看看誰的方法多?

師:(收集不同的作品黑板展示)有反饋,誰是這樣折的?統計

師:都能用四分之一 表示嗎?(個別要驗證,較難、沒有折出來的老師出示一個)

師: 你們真棒,一張正方形的紙,有這么多不同的折法都得到了它的 四分之一。

5、其實,除了圖形中有分數,在我們身邊也到處都有。例如:咱們班有36人,你是咱班人數的幾分之幾?(1/36)

如果有個大蛋糕, 劉宇佳這一組來平均分這塊蛋糕,每人得到這塊蛋糕的?(板書:1/6)

如果女生來平均分這塊蛋糕,每人得到這塊蛋糕的?(板書:1/15)

如果全班來平均分這塊,每人得到這塊蛋糕的?(板書:1/36)

想:這些分數,你有什么發(fā)現?(分的份數越多,得到的每一份越少)

6、大家還想認識那些分數?你能自己舉個分數的例子嗎?

師:這樣說下去,說得完嗎?

生:對了,分數的個數是無限的。

四、感受數學文化

1、分數發(fā)展史的介紹

同學們創(chuàng)造出了這么多的分數,真了不起。其實我們國家是最早使用分數的國家,比西方早了1000多年呢!

剛剛我們一起研究了分數,那現在你對分數有了哪些了解呢?

五、鞏固練習

1、同學們真了不起,對分數有了這么多了解,那你們來看看這些圖,你能用分數表示圖中的涂色部分嗎。(幾分之一,幾分之幾)

2、看圖估一估,陰影部分大約占長方形的幾分之幾?(課件驗證)

比較: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六分之一,你發(fā)現了什么?

3、 玲玲和丁丁在爭論不休,看看為什么?

把一根火腿腸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一定是這根火腿腸的二分之一?

4、出示課件:形狀不一樣、大小看不出來的三角形,還是平均分嗎?

思考題::我們班第一組有6個同學,把他們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幾分之幾?每份是幾人?

六、總結收獲

這節(jié)課即將結束,能談談你有哪些收獲或體會嗎?

板書設計:

分數的初步認識

490448